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匈关系、大气环境质量、党史学习、农业现代化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赵刚:推动中匈关系迈上新台阶】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基地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赵刚表示,匈牙利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2024年是中匈建交75周年。5月8日,习近平主席对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是中匈关系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匈牙利是中东欧地区重要国家,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要合作伙伴。习近平主席此次访匈,双方将中匈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可以看出,匈牙利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定支持者。同时,匈牙利也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要成员,匈塞铁路正在持续取得进展,成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在经贸投资领域,近年来两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中国是匈牙利在欧洲以外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2023年中匈双边贸易额达145.2亿美元。同时近年来,中匈两国在人文交流方面成果丰硕。总结近年来中匈两国关系的发展可以看到,两国始终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通过高层交往和政策沟通,两国在国际及地区事务中加强了协调与合作,增强了政治互信。匈牙利积极参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并将自身发展战略与之对接,从而促进了其基础设施、物流等多方面的改造升级。两国在促进贸易往来和扩大双向投资方面取得实质进展,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人文交流则加强了两国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虽然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但此次习近平主席对匈牙利的国事访问,必将推动双边关系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此访也将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以及共建“一带一路”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欧关系注入新活力,给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李海生:协同治理,助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海生指出,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显著提升。同时也要看到,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大气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然存在。具体来说,主要面临以下绿色转型、污染防治、气象条件等几方面挑战。下一步,需从以下方面助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第一,科技支撑。生态环境科技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有力武器。要将科技紧密嵌入环境管理、地方治理、行业发展全过程,协同推进大气污染减排和经济社会发展。第二,绿色转型。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源于高碳能源结构以及高耗能、高碳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发展是治本之策。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引导重点区域钢铁、焦化、电解铝等产业有序调整,加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运输体系。第三,联防联控。蓝天保卫战的实践表明,区域联合精准施策、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进一步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第四,共同行动。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应将治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持续严格监督;科研机构应加强基础性、原创性科技攻关;行业企业应落实大气污染治理主体责任,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治理技术落实“源头防、过程控、末端治”,自觉履行环保社会责任。
摘编自《经济日报》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全党全社会学好党史、用好党史】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理论学习中心组指出,日前,党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贯穿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什么学党史”“怎样学党史”“学党史要达到什么目的”的重要论述,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职责、内容、主要形式、保障和监督等作出全面规范,是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党中央在印发《条例》的通知中强调,要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党史基本内容、党的历史结论、党的历史经验、伟大建党精神贯通起来,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党史观。用好党的历史这部教科书,必须按照《条例》要求,把握好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全面系统学习党史。尤其是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的历史结论、学习党史基本内容、学习党的历史经验、学习伟大建党精神,树立正确党史观。可以说,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我们要以《条例》的制定和实施为契机,更好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坚守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贺吉刚、杜建国: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新路径,努力开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贺吉刚、杜建国表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农业现代化涵盖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体系、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层面,其深远意义不仅体现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上,更在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然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统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经营体系不健全等。因此,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对于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首先,政策制定应体现农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与战略布局,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其次,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是强化政策引导的关键。在强化政策引导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过程中,应注重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政策资金的使用透明、公正,防止政策被滥用或挪用。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方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提升农业产业链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促进农业产业链向更高附加值的领域延伸。三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构建生态优先发展新格局。通过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总之,面对未来,应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务实的行动,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努力开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摘编自《农民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