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新质生产力、韧性安全城市、企业“智改数转”、中国式现代化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一鸣: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们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源于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发明、新的技术组合和新的技术范式,必须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要通过畅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通道,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等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三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点的突破和局部调整,更是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推动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这一方面要求推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方式,通过创新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冲劳动力成本上升,稳定投资边际产出,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四是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动态的,这决定了生产关系也要与时俱进完善发展。要围绕突破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是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摘编自《人民日报》
【汪超、宋纪祥: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教授汪超、中国矿业大学应急治理与国家安全研究院研究员宋纪祥指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意味着现代城市建设既不片面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也不局限于安全与发展目标的简单叠加,而是强调运用系统观念、战略眼光、底线思维等推进城市安全发展,以安全发展的新范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应在尊重城市发展和安全风险演化规律的基础上,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首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要将党的领导机制充分渗透到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当中,以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统筹城市安全治理的多元主体关系,在城市安全风险治理过程中起到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作用,以更高质量的安全发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次,夯实人民主体地位。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始终强调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内嵌于新安全格局,旨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安全问题。再次,秉持系统治理思维。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不局限于单一治理形态、不受制于单一治理结构,而是力图在风险治理中表现出灵活机动的特点,以不断回应充满不确定性的复合式风险。同时,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国家安全建设不仅注重宏伟蓝图的擘画,更强调将构建新安全格局的具体举措下沉到基层,要求在充分理解新安全格局的基础上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最后,推动数智技术赋能。充分认识数智技术的创新驱动作用,推动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持续注入动能。
摘编自《光明日报》
【毛科俊、于畅: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实施企业“智改数转”】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毛科俊、于畅认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智改数转”步入“快车道”,数字经济加快向制造业各领域渗透。同时,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面临着“缺方案、不敢转”“缺技术、不会转”“缺数据、不能转”“缺资金、不愿转”等突出问题。近年来,各地围绕破解企业“智改数转”中的难点痛点问题,逐渐探索出一批典型做法,可以为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实施“智改数转”提供参考借鉴。实践表明,要把“智改数转”工作摆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紧紧围绕企业这一实施主体所需,扩大有效服务供给,夯实数据应用基础,营造全流程服务生态,将“智改数转”真正落到实处。一是以需求为导向,激活企业实施“智改数转”的内生动力;二是以数字化服务有效供给为牵引,更好满足“智改数转”专业化多样化化需求。三是以强化数据要素应用为基础,提高“智改数转”质量和效益。四是以构建服务生态为保障,创造良好的“智改数转”发展环境。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陈志刚: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重要方法论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陈志刚表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用7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二三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发展了人类现代化理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借鉴,主要包括:坚持从本国国情和文化传承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激发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守正和创新的统一,始终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坚持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统一,分阶段推进现代化;坚持活力和秩序的统一;坚持中心工作和全面推进的统一,等等。总之,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我们正确处理好了一系列重大关系,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深化发展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