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农业强国、经济发展质和量、新质生产力、数字科技企业、乡村消费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萍、田世野: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李萍,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讲师田世野指出,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必须夯实农业基础,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但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既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充分考虑中国自身国情,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首先,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必须从生产力构成要素着眼,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劳动者。从生产资料看,需要增加对土地的投资,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从劳动者看,传统的农业劳动者逐渐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必须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新农具”、会干“新农活”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农业劳动者,如农业科技人员、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其次,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需要着眼农业全产业链,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更多元、更高效的新农业新业态。从纵向产业链来看,需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从横向产业关联来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可再生能源等关联产业深度融合,能够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产业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产业群高质量发展。再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必须相互适应。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关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最后,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不仅需要技术经济层面的适应性变革,还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构建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新型治理体系。
摘编自《光明日报》
【黄茂兴:把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有机统一起来,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表示,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特征,同时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我们要进一步辩证认识和科学统筹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把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有机统一起来,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辩证统一,质的有效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应运用辩证思维认识和理解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把握其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规模和效益相统一,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坚持系统观念,通过落实具体任务举措,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不断释放内需潜力;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产业基础;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激发协同效应;四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摘编自《经济日报》
【原磊:以新质生产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研究员原磊认为,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来源于制度、技术、结构等因素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体现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具体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通过四个机制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一是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抉择,就是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同时及时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提升我国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生产力基础。二是通过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形成“三个结合”,即科技与劳动者的结合、科技与劳动资料的结合、科技与劳动对象结合,从而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三是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四是通过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从三个层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首先,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层面,要长期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其次,在围绕生产管理活动而形成的人们在生产中的权力和地位关系层面,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最后,在物质利益分配方式层面,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导向。
摘编自《学习时报》
【隆云滔、刘叶婷:以数字科技企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添动能】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隆云滔,天津市公共信用中心刘叶婷表示,数字科技企业是引领高新技术实现突破式发展的关键主体,其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平台化和智能化手段,充分发挥数据驱动决策的优势,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跨时空协作和降本增效,以创新性、高效率和灵活性为特点,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实现个性化定制和精准服务,快速提升生产力水平。数字科技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数字科技企业的“技术原生性”“数字资产性”“实体赋能性”“生态拓展性”等特征使其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力体系中的核心技术供给者,既是数据、智力等“新介质”生产资料的核心集聚者、利用者,也是新场域中各种“新料质”生产对象的主要输出者、运用者,更是全新生产方式和新型生产关系的关键缔造者和重要驱动者。多重身份的叠加使得数字科技企业在整个生产力体系中的重要性、贡献度持续增加,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培育者与赋能者。随着国内数字科技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技术硬创新与模式软创新实力的双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有序增强,数字科技企业已经站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正在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飞跃的关键抓手。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全世文、乔慧:乡村消费市场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全世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乔慧表示,乡村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尤为突出,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首先,农村居民消费扩容提质明显。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乡村消费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乡村消费市场实现内通外联,城乡经济循环加速打通。收入持续提升催动农村居民消费扩容提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快速提升,有效增强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其次,高品质消费成为新趋势。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环境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消费模式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更高品质生活转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梯次升级趋势明显,消费增长快、潜力大、追赶城市居民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再次,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成为新亮点。近年来,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异军突起,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激发乡村消费市场活力、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农业与旅游、科普、康养等服务业高度融合发展,为乡村消费市场创造了符合消费升级趋势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科技在农村地区的深入推进也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注入了智慧动力。最后,文化赋能与消费创新成为新动力。村地区的现象级体育赛事,凸显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正逐渐转变为生活中的主导性需求。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与传承活动广泛开展,不仅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激发了文化产品的消费创新。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