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外交成就、经济中心建设、思政课、历史主动精神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杨金卫:把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成就】
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杨金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交织互动,党和国家积极主动地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变化,我国对外工作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积累了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积极应对世界性的新问题和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以务实举措和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在外交事务中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改革开放成果,采取切实措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中国的攻击打压,共建“一带一路”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并取得重大成果。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我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在国际上赢得更加广泛的赞誉。在国际事务和外交实践中充分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阐明提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采取务实措施切实加强和深化拓展新形势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得到有力维护,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占斌:加快推进国际经济中心建设】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教授张占斌认为,形势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应当学会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把握全球发展大势,增强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做到对全球经济发展和产业变化、对世界主要城市群和主要城市情况了然于胸。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等城市打造国际经济中心的经验相当丰富且多元。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强大,拥有较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生态系统;二是产业发展多元化,包括服务业、金融业、科技产业、制造业等,使得城市在面对经济波动时更有弹性和韧性,也有助于持续吸引企业家和投资者;三是全球化水平程度高,拥有多层次的国际交通网络、国际金融机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和展览中心等,是全球经济、文化和思想的交汇点;四是注重吸引全球各地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能够提供优质的科研条件、经费投入、教育和医疗资源;五是基于一流的营商环境,让城市管理和服务也能激活生产力。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也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实现新的突破提升。
摘编自《解放日报》
【连玉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合学生特点、课程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高质量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应是新时代进一步做好思政教育的方向。要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意义重大。挖掘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对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要用好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个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变过去填鸭式、说教式思政课弊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动鲜活的素材,推出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思政课,让学生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中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要建好用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依托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纪念馆、影剧院、考古遗址、文化书院等载体,建设一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扩大思政育人空间。要通过科技赋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特别是把我国系统整理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籍文献,纳入高校大思政教育资源数据库,支持和鼓励相关机构向高校提供古籍资源共享服务,让青年学生在读古籍学经典中接受思政教育。
摘编自《人民政协报》
【姚海波:把握历史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姚海波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把握历史主动的方向、主体和动力,坚持党领导文化建设全局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立场,激发发展动能,从而在更广阔的精神文化土壤上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基。把握历史主动的方向,坚持党领导文化建设全局地位。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基础上,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方略,以高度自觉的主动状态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解放各项事业发展,为赢得改造人类社会和世界的主动权而奋斗。把握历史主动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文明建设立场。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具有现实的实践力量,可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把握历史主动就是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用科学制度激发人民群众对文化事业的创造活力,让人民群众积极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者、革命文化的实践者和先进文化的建设者。把握历史主动的动力,激发以问题为导向的现代文明发展动能。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把握历史主动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各种挑战和难得机遇。要坚守中国特色、展示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不断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底蕴和文明底色,让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长远发展的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更具有预见性和科学性。
摘编自《新华日报》
(光明网记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