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劳动教育、知识产权保护、共同富裕、产业创新、人工智能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姗姗、王晓燕:坚定不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新时代劳动教育全过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副教授王姗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晓燕指出,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要以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擎,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贯穿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全过程。在创新发展方面,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适当引入现代科技创新、前沿数字技术、智能生产制造等现代劳动内容;主动变革劳动教育方式,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要注重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在协调发展方面,充分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在科学、物理、化学、体育、信息科技等学科教学实践中增加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训练的比重;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绿色发展方面,以课程育人,中小学要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劳动课程和劳动周;以活动育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以实践育人,利用农业生态园、产业科技园等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活动,选择包括现代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内的各类产业项目开展劳动实践;以文化育人,将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在开放发展方面,家长要主动尽责,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积极主导,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要有效支持,工厂、农业基地、博物馆、福利院等各方面应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在共享发展方面,加强劳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效整合区域内学校劳动教育精品课程、优秀课件、校本教材以及典型案例等优质资源;加强劳动教育平台的互联共享,全面打造区域劳动教育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强劳动教育师资的互通共享,邀请各行各业的工匠大师、非遗传承人、劳动模范担任学校劳动教育指导专家。
摘编自《光明日报》
【马一德:发挥好知识产权保护对文化创新创造的激励作用】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马一德表示,新时代新征程,要统筹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综合运用著作权保护、专利权保护、商标权保护等多种手段激励文化创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一是加强著作权保护,服务内容创新。不断提高著作权保护水平,健全著作权登记制度、网络保护和交易规则,提升著作权执法的质量、效率、公信力;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加强数字环境下的著作权治理,提高著作权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二是加强专利权保护,促进手段创新。善于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作为文化创新创造的“助推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三是加强商标权保护,助力品牌建设。要注重培育文化品牌,持续加强对文化行业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老字号商标的保护力度,依法打击仿冒混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和恶意抢注商标等违法行为。
摘编自《人民日报》
【魏后凯:探索迈向全域共富的战略新举措】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既包括城市和乡村,又包括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老少边地区等在内的全域现代化。在共同富裕的视域下,要突破传统线性思维定势,兼顾区域协调发展的多维目标,寻求面向全域共富的战略新举措。第一,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对于那些“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生态条件恶劣地区,实行生态移民搬迁;对于那些人口过度膨胀并超越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大都市区,需要引导其人口疏散。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常住人口配置和优化公共资源,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第三,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依然十分重要,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尤其要将加快县域经济和欠发达地区发展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第四,发挥各地区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为各地区居民就近就地提供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岗位。
摘编自《经济日报》
【曲永义: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曲永义表示,当前,全球新质生产力竞争,表面上是国家间的新技术和新产业竞争,实质上是各国在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的竞争。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优化创新生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明确产业安全政策和竞争政策相对于一般性产业政策的“上位政策”地位,明确界定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部门、产业安全管理部门与竞争政策实施部门之间的权责界面及工作接口,激活市场和企业内生活力。另一方面,筑牢体制长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和地方创造活力双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强化评估,弱化过程监管,建立更加扁平的举国体制组织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强化地方政府的创新绩效考核,从根本上引导地方政府将产业政策聚焦于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及其产业转化。同时,引领加快发展,努力推动高成熟度和高关联度领域的产业化进程。重点考虑消费领域的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和投资领域的智能制造率先开展规模性产业化,短期带动投资、提振消费,长期牵引产业链上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形成新的领先标杆,并以此为抓手,引领更大范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黄卓、周鼎:疏通人工智能发展堵点,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卓、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智库中心主任助理周鼎认为,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以AI推动生产力整体跃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路径越发明晰。近年来,随着我国AI产业发展进入“深水区”,AI产业发展中的堵点,如:部分AI先发技术仍处于追跑阶段、对AI应用研发的算力供给有所不足、对AI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相对有限,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疏通当前AI产业发展存在的堵点,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构建AI产业研发体系,蓄足新质生产力“源头活水”。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面向AI的基础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持续深耕;国家级创新平台重点突破AI大模型的架构、规模、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领军企业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开展AI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新型研发机构发挥体制机制创新优势,结合AI产业需求开展目标导向的有组织科研。二是实现AI技术突破,催生新质生产力核心动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对于AI大模型底座等技术主战场以及算力软硬件等核心支撑技术的持续投入,对算力硬件设备领域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结合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统筹布局超算中心、智算中心、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对百万核心以上规模算力资源调度能力的技术攻关。三是打造AI产业应用场景,提供新质生产力物质资料。进一步在金融、商务、政务、教育、文旅等不同行业领域拓展场景应用,形成AI多领域跨界应用生态,推动既有行业提质降本增效和新经济增长点探索培育。四是强化AI产业支撑合力,巩固新质生产力要素保障。推动研究制定“AI+”行动方案或相应政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开展AI人才培养项目,鼓励政府产投基金为AI企业提供多元股权融资。
摘编自《科技日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