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新发展理念、伟大建党精神、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周书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书俊认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各个方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主动权。协调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仅需要寻求生产要素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还要努力实现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各环节的协调发展;不仅应关注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更须关注创新产业的协调发展。绿色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普遍特征,在生产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避免资源的枯竭和浪费;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降低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推动清洁能源、低碳技术等的发展。开放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促进技术创新与知识共享,促进跨境合作与资源整合,充分发挥两个市场的积极作用,促进跨文化交流。共享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目标追求,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摘编自《光明日报》
【焦扬: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提供丰厚精神滋养】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焦扬表示,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密钥,为始终坚持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提供丰厚精神滋养。从伟大建党精神中领悟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层面,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深刻领悟在中国没有哪个政党能比中国共产党更懂中国的国情,更懂中华民族的渴望,更懂中国人民的心愿,更能扛起历史使命;深刻认识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人民的必然选择、时代的必然选择。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百年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智慧和力量层面,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从伟大建党精神中获得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不竭动力层面,我们要以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初心使命,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到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摘编自《人民日报》
【陈清:全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良好生态】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清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全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良好生态。其一,进一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聚焦发力。通过市场机制推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其二,进一步在强化创新引领带动上聚焦发力。重点要加大前沿技术布局力度,加快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有机融合;加大头部企业、高能级研发机构和重大项目引育力度,强化公共研发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三,进一步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聚焦发力。聚焦高端领域,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聚焦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聚焦数智转型,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强化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全流程的融合应用。其四,进一步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聚焦发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作用,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其五,进一步在绿色转型低碳发展上聚焦发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施生态领域科技创新行动,培育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坚定不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进森林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建设。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陆园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陆园园表示,科技创新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方面,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不断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另一方面,聚焦产业战略需求,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进一步建立健全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生态系统。同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夯实产业现代化基础。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积极鼓励国有企业、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另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信息、生命科学、脑科学、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