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赵晨、林晨(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教育、科技、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构建良性循环,不仅是强化资源协同配置、推动新质生产力升级迭代的坚实基础,也是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支撑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对推进“三位一体”提出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教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科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三者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形成强大合力,这对我国教育、科技、人才布局提出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新要求。
一是要求以现代化教育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有效对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以服务重大科技创新为导向开展教育工作,尤其要培养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另一方面,要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通过打通政产学研机制堵点,引导更多具有创新潜力的高素质人才投身创新实践。
二是要求以战略型、领军型人才引领创新。人是生产实践和科技创新的承担者,生产力的进步归根到底有赖于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重要特征,要求以更高素质的人才为第一资源,引领科技创新发展。通过显著增强高水平拔尖人才在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中的引领性、支撑性,促进一流人才为解决新质生产力的实际问题、关键问题做出引领性贡献,形成人才与科技的有益互动。
三是要求以自主式、颠覆式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更大程度地要求重大科技成果与诸多产业要素结合,从而促进生产力产生深刻变革。特别是要集中力量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以颠覆性科技和前沿技术催生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质变意义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需打通教育、科技、人才循环堵点
新质生产力对教育、科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意味着推动三者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创新、教育造就人才”这一良性循环的必要性。要彻底转变过去教育、科技、人才条块化、分散化、单一化的发展模式,塑造各显所长、各尽其能的循环优势。尽管我国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取得重要进展,在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中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短板,阻碍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方面,重点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是制约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阻碍。现阶段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人才总量稳步提升,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前列,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速度尚不能满足旺盛的人才需求。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全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达48%。高层次人才的数量缺口大、引进难度大、利用效率低、流失速度快等问题依旧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在重大原创技术创新和超前技术布局上的步伐。
另一方面,近年我国在基础研究投入、科研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要快速培养一批有能力驾驭复杂创新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人才,仍存在挑战。新质生产力强调颠覆性的科技创新,迫切需要培养既精通核心技术又具有全局观念、前瞻思维的人才。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内容不够前沿等问题,教育更新速度跟不上科技迭代速度,导致自主培养的相当一部分人才难以直接满足新兴产业布局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现实需求。
大力培养重点领域战略人才力量
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堵点,塑造良性循环,大力培养国家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的战略人才力量,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立足新质生产力的建设要求,进一步推动激发创新能动性的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首先,进一步落实经费包干制,将分配科研经费、选择技术路线的决定权留给科研人员。其次,推动建立分层分类的人才评价制度,综合考虑原创性代表作评价、学术共同体评价、任务委托方评价、市场价值评价等评价方式,重点探索鼓励基础研究的长周期、连续性的资助机制。同时,简化科研管理流程,最大限度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干扰,保障人才专注于科技创新本身。
二是遵从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要求,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一方面,坚持以科技发展的客观需求为牵引,鼓励育人主体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建设。探索构建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行业机构联合选聘导师、联合培养人才、共认拔尖人才的合作机制,通过组建联合实验室、产业人才创新基地、现代产业学院,将顶尖科技资源转化为顶尖育才资源。另一方面,着力建设专注于原始创新的育人主体,全面彰显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中的重要引领地位。通过加快建设大型科学装置、设立基础研究中心和合作实验室,为更多优秀人才提供合作研发、高水平成果培育及转化的平台,为新质生产力体系建设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和服务。
三是聚焦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部署,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要素的跨区域循环通道。加快打造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从高地区域向周边区域的辐射机制,以“东数西算”等区域协调工程为重要契机,鼓励地区间共享教育资源、推动人才“异地筑巢”、设立创新联络小组,构建高端人才资历互认、人才社保资料便捷快转、技术畅通传播的跨区域循环通道。通过教育、科技、人才的区域协同,发挥我国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引领作用,促进多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