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字实录】
旁白:“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道出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血脉。
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晰地表达出北疆(地区)参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进程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觉意识、主动意识。推进北疆文化建设,要牢牢坚守中华文化认同,将“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和“七个作模范”充分融入其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增添时代价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历史记忆的追溯与沁润。内蒙古博物院中,收藏着距今6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黄玉龙,而在这一时期,不同地区都出现了相似的龙形象文物。安徽凌家滩文化遗址中的玉龙、浙江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龙镯子等等,无不彰显着各部族间的密切文化交流。
闻一多先生曾说过:“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始的象征,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精髓的所在。”龙图腾、龙信仰的出现,彰显着我们的文化交流超越了血缘和地缘的局限关系束缚。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但终归于“多元一体”,由此,中华民族共同体就难以分割。
朝戈金(内蒙古大学北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化认同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过去和今天我们对它的理解不同,而且这个词本身是外来的,但是我们自己原来是有认同的。我们即便没有用文化认同这个词,我们也是有先祖意识,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厚的感情,我们认同我们是中国人。那些认同其实丰富了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活。同时,讲大的认同又是和讲祖国的命运、跟祖国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
旁白:2021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了“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班,通过讲学、研讨、主题活动等方式,为各民族学生创造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平台。
董杰(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班实践导师):我们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班是由56名同学、来自37个民族构成的。这个班里头我们主要承担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在教室里头学习理论知识,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校内和校外进行实践教学。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切实加强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旁白:种下石榴籽,开出团结花。内蒙古还启动实施“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等重点项目,通过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施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织就“法治之网”;2024年到2027年间,每年支持建设25个左右的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等。内蒙古始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不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体系。
展现中华美,赓续中华魂。内蒙古精心打造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策划推出中国首档以长城为主题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长城长》,弘扬长城精神,传承爱国情怀;打造国内首档展现黄河魅力、彰显黄河文化、传承黄河精神的原创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黄河魂》,有形、有感、有效,“润物细无声”地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纳日碧力戈(内蒙古师范大学一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民族团结,文化认同是根是魂。这样的话,我们的民族政策、民族工作要围绕一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它是各项工作、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主线。
旁白:基于共同的文化传承、文化印记,北疆文化凝结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挖掘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润物细无声”地凝聚起深厚的文化认同力量,有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