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普世价值”
首页> 理论频道> 党建政治 > 正文

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普世价值”

来源:长江日报2024-03-29 09:23

  作者:邢丽菊(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博导)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主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着眼于全球化发展大势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而提出的普遍性价值,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国情,具有承继性、创新性、包容性、时代性、先进性等特征,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超越,基于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是一种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主张,体现了对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交流互鉴的真诚态度。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超越了“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西方论调,为丰富人类文明和平发展注入了积极正能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卓越成就是,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百年艰苦卓绝奋斗实现的伟大创举,其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产生并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大贡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世界意义。

  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中国方案

  “文明”是标志人类进步状态的概念,“文明形态”作为文明的呈现样态和类型划分,既可以在时间向度上指称人类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文明样态,也可以在空间向度上指称不同地域或民族的文明样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全新视野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性飞跃和创造性升华,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时代内涵。

  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用阶级眼光看待文明的发展,认为“自文明时代开始分裂为阶级的社会”,指出文明的阶级性具有对抗特征。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在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对抗性矛盾后,马克思预测将会有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新型文明,这种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以财富为唯一的最终目的的那个历程的终结”,具体包括“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教育的普及”等。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文明新形态正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反对剥削、反对阶级对抗,主张民主、自由、平等,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预期判断,是区别于以往各种文明的崭新的文明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发展产物。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先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奋斗走出来的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实践。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最根本的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文明新形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我们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建设、发展物质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坚持不懈推动政治建设、发展政治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坚实政治保障;坚持不懈推动文化建设、发展精神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深厚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坚持不懈推动社会建设、发展社会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增强了有序的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坚持不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了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五种文明“五位一体”式的协调发展,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内涵和宏阔愿景。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文明新形态。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广泛,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国际社会一系列共同的困难和挑战,只有跳出狭隘的本国利益,只有摒弃“你死我活”“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思维,只有把本国利益与世界各国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国际社会才能在全球化时代找到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正确路径。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提出的方案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主席深刻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就要求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方面,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从安全格局方面,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从经济发展方面,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从文明交流方面,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从生态建设方面,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西方“普世价值”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较早提出“文明形态史观”,认为文明起源于挑战和应战的相互作用。他进一步预言指出,历史上一向以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为取向的中华文明将在21世纪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如其所言,现有研究常常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现代化所创造的文明形态相对比。人类文明新形态产生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历史时期,在挑战和应战的相互作用中产生。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新”,是因为它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所创造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改变了“西方中心论”的世界历史进程,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和超越。长期以来,西方国家自诩为现代化的典范,垄断着现代化的话语权。纵观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西方现代化本质是西方国家压榨发展中国家、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支撑西方国家发展的不平等道路。西方现代化理论试图把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描述为具有普遍性的发展模式,要求发展中国家复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但随着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科技异化、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调等一系列弊病的出现,西方现代化已经无法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呈现出无法弥合的缺陷性。

  任何一国的现代化经验都不能成为他国完全照搬的对象,只有建立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采纳与借鉴西方现代化的成果与经验,才会卓有成效。与西方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体现了整体性、普及性、协调性、持续性和互利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7.7亿农村人口全面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具有普及性特征。中国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致力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与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不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以包容性态度追求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将自身发展嵌入全球分工体系和价值循环之中,打破发达国家对全球发展格局的垄断,为人类社会进步注入互利性力量。

  在意识形态上,西方一直在世界范围内不遗余力地推销“普世价值”。按照字面理解,普世价值应该是适用于全世界的价值观。但是,这种所谓的“普世”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普遍适用,而是特指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观。现代西方意识形态和话语霸权渗透方式多种多样,但其本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作为不同物质利益关系对抗的特殊形式,“普世价值”表面上推崇超越现实条件的道德假定,实际上却试图通过这场观念上层建筑中的“圈地运动”,维护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生态和道德伦理。“普世价值”所到之处,鲜见和平与进步,倒是在文明的冲突中弥漫着硝烟、战乱和民族伤害。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主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着眼于全球化发展大势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而提出的普遍性价值,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国情,具有承继性、创新性、包容性、时代性、先进性等特征,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超越,基于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新形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追求仁爱和睦、和谐共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等特点。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华传统文化一贯重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规范。只有将爱己之心推己及人,才能收获别人的爱,这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安邻、睦邻的友好传统。其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一体”,主张人要以爱护自然为己任,而非以控制或奴役自然为能事。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先哲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儒家追求的理想社会就是实现“天下大同”。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和为贵”“协和万邦”。中华传统文化中没有穷兵黩武的基因,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主张和追求。

  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现代以来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极大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进入新时代,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为国际社会实现最广泛的团结提供了共同的价值纽带,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文明主张超越“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成功改变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数百年工业化的进程,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途径。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都与发展相关。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如何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0世纪列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主题是,如何改造小农经济并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时代主题是如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实现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还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新的途径。事实一再证明,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是多样的,每个国家都有权利根据国情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主张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积极正能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自强,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与民族精神的独立性。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兴起并逐渐走向复兴的历程,正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历程。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是一种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主张,体现了对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交流互鉴的真诚态度。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超越了“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西方论调,为丰富人类文明和平发展注入了积极正能量。

  改变国际力量对比,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建设性力量。长期以来,中国坚持多极化发展、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美西方国家如何应对,这是事关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问题。历史一再表明,在世界格局发生变化或调整期,大国对世界和平发展负有重大责任。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无意跟任何国家打冷战热战,坚持以对话弥合分歧、以谈判化解争端。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在国际抗疫合作中展现的中流砥柱作用、共同应对全球变暖及其他全球性问题中发挥的大国作用,充分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作出重要贡献。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形成的,其核心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存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愿望相去甚远。中国从全球发展大势出发,提出了全球治理新理念,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主张以正确义利观作为各国共同遵循的国际关系的准则,使各国的利益都能通过合作共赢最大化。中国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秩序观,顺应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对解决全球性挑战具有重大意义。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进步指明方向。面对国际社会共同挑战,只有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为基础,才能建设符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体现了中国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统一,体现了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创造的资本主义文明,传承海纳百川、包容互鉴的中华文明,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类和平发展的整体愿望,对完善全球治理秩序、推动世界历史发展、实现人类文明进步将发挥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方位推进安全韧性社区建设

  • 推动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