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数字经济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环境信息公开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杨典:围绕多元化需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典指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支撑。加大城乡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需要政府主导,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建设,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活力。优化城乡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结构,实现文化资源的均衡配置,要强化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同时激发农民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城乡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了解各类群体的文化偏好、生活习惯、接受能力和需求特点,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品供给体系,丰富和创新文化产品的种类与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创新城乡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需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文化体验,激发文化消费的市场潜能和发展活力,促进文化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王军:以数字经济的三重维度赋能共同富裕】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军指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及数字治理,是赋能数字经济发货的三个重要维度。数字技术是发展数字经济的核心支撑,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动能。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使其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将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普及应用创造了新的业务领域和工作岗位,使就业形态更加多样,推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数据作为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数据要素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协同合作,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数据通过多主体复用、多场景应用及多元化融合,有助于催生多种“数实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数据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数字治理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对传统治理模式进行重塑,借助数字化工具优化政策制定逻辑和实施目标,有助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数字政府建设能够推动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和网络化服务,有针对性地加强远程服务和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有助于提升政务服务的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黄群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系统推进培育新质生产力】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要素组合、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和新型工业化功能具有紧密联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具备先进性、协同性、完整性、开放性、安全性、包容性等基本属性,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在统筹产业发展与产业安全、统筹开放发展与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各个产业、产业链供应链能够实现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产业发展的成果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新型工业化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而言的,其叠加了信息化、数字化、服务化、智能化以及利用人力资源等新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关键任务,需要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应从四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二是积极探索有效投资机制,加大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三是建立完善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制度,加快实施针对“产业四基”的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四是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五是积极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摘编自《北京日报》
【刘洁:深化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生态环境治理参与权益】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洁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点决定了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公民生态环境治理参与权益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制度约束,由政府实现环境信息的主动公开或依申请公开,切实有效地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为构建全民共同参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体现了对公众权利的保障;通过实施社会监督,要求环境责任主体向公众披露其行为的环境影响,能够有效避免环境责任主体肆无忌惮地破坏生态环境,体现了对环境责任主体的制约;良好的环境信息公开,有助于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因此,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环境治理的全方位参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优化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加强法治保障。
摘编自《广州日报》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