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马文武(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接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必须进一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遵循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立足于我国现代化的特殊环境,我国需要以“四化同步”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同步推进工业化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可见,工业化是创造高度物质文明和实现生产力巨大飞跃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工业化的这种作用,表现在工业化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来源、物质支持、就业支撑、技术保障和建设主体;为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创新的技术、先进的装备、高效的管理;为科技发展提供重要试验场、应用地,是新科学理论和新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首先是工业化国家,实现工业化一直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认识到工业化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开始广泛探索把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如何跃迁为工业化大国,并于1954年首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把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居于首位。此后,党始终把实现工业化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先后完成了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任务;完成了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占比最高、增速最快、出口创汇最大的经济部门的任务;并正在完成使工业化发展向创新驱动、内需导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国支撑转变。但目前我国工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工业化任务还没完成,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夯实现代化的基础,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力量。
同步推进信息化
科技是人类现代化的重要动力。科技进步一直被视为推进生产力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基础做大做强、推动人类文明层级不断提升的重要力量。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因此应当“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的力量”。科技的创新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生产方式的革新、生活方式的变迁、思维方式的变革。近现代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特征。当前,科技现代化集中表现为信息化。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明确指出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改革开放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入新世纪,提出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同时,提出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经过长期奋斗,我国科技发展成就巨大。但不可否认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水平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特别是还存在被“卡脖子”的科技领域。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科技现代化,发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应对技术大变局的关键作用。
同步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必要条件。世界城镇化进程始于工业化发展要求,恩格斯指出,“城市愈大,搬到里面来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熟练工人就愈多;……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城镇化不仅通过推进资源和经济要素的重新配置,推进“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为工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要素以满足需求,还通过综合“利用自然力和许多其他的生产力”,促进一系列技术革新,创造了丰厚的社会财富,以及通过集聚大规模的人口,推动社会分工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社会交往形式,使城市成为了“人民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基于这些利好,马克思赞扬“城市的建造是一大进步”,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人类将最终通过城镇化实现大规模的人口从传统落后的乡村向现代先进的城市转移。
我国城镇化还处于深化阶段。我国走的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道路,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进程起步较晚,但速度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及之后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农村人口在计划体制下按需求向城市流动,城市化缓慢推进。改革开放以后,在工业化驱动、市场化改革、土地制度调整、户籍制度放松、劳动力流动能力大幅提高的基础上,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突出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质量优先的城镇化,城镇化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深化阶段。到202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但与世界现代化国家相比,城镇化水平仍然不高,通过新型城镇化推进现代化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因此,要在“四化同步”的基础上,发挥好城镇化的载体和平台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压舱石”。农业始终是生产生活资料的基础部门,农业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剩余产品、剩余劳动力,为日益增长的人口提供丰裕的食物来源,为非农业部门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是工业现代化、城镇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等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但农业具有弱质性,其发展受自然条件、资源环境、市场状况的影响明显,在通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往往又是短板,同时工业和城镇的发展可能又会同农业发展争抢资源、资本、人力、空间等,这些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对现代化的保障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四化”目标之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推动农业朝着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国进一步指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环顾世界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都已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且是一个“串联式”的有序发展过程。我们要后来居上,就必须以“并联式”的方式,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才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本文系四川大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般性、特殊性与时代价值”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