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反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数字社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蔡志强: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实践路径】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蔡志强指出,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要对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要有清醒认识,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体制机制建设。要坚定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加强反腐败协调机制建设,把党的领导贯穿一体推进“三不腐”全链条。要深化对反腐败斗争规律性认识,将“全面从严”的要求贯穿干部教育、使用、管理、监督全过程,贯穿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全过程。要前移关口,确保“三不腐”同时同向综合发力。一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健全培养选拔、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年轻干部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二要发扬斗争精神,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严的要求贯彻到党规制定、党纪教育、执纪监督全过程,保持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对腐败的压倒性力量常在,有效应对腐败手段隐形变异翻新升级。三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立足国之大者,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四要始终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常态长效深化落实。要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把反“四风”与反腐败、反特权结合起来,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杨筑慧、苍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杨筑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苍铭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过程,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首先,需要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角度进行史料的挖掘整理。经济交往促进各族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融合,以交往、交流、交融为大主题,分门别类搜集整理并汇总相关史料,进行综合研究。其次,需要注重“三重证据”史料的挖掘与整理。传统的历史研究注重二重证据法,即利用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来论证中国历史的问题。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建设,还需关注民族学、民俗学调查的各种“口碑史料”以及民间文书,这也是被称为第三重证据的史料。最后,需要特别关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的挖掘与整理。话语体系是一套科学、严密、有逻辑性的概念表达体系,是提升学术话语权的基础。应继续重视对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互动往来等基础性研究,同时借鉴政治学、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新概念、新话语,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需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立场以及深厚的学术基础,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各学科力量,从多维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逻辑结构进行深入阐释。
摘编自《光明日报》
【段忠贤:加强包容性数字社会建设】
贵州大学贵州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副主任、教授段忠贤认为,增强包容性,消除数字鸿沟,是推动数字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形成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社会合力。要在教育体系改革上下功夫,结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受教育人群特征,将数字素养培养纳入教育教学大纲,设置与数字时代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媒体、企业、社会组织等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社会职责,用好自身比较优势,找准着力点和发力点,积极参与到增强人们数字意识、推动数字技能普及、提高全民数字素养的活动中,推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合力。要积极拓展更为开放的多维数字参与格局。从法律制度层面入手,研究制定和完善面向数字市场的法律法规,确保中小企业在数字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为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在实施好“东数西算”工程基础上,应积极探索东西部之间的数字协同发展互补模式,推动东部先进经验、技术、人才等资源向西部转移,在帮扶中开拓新的数字市场,不断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实现数字社会发展的普惠性和公平性。要全力推进数字治理能力建设。要充分利用和创新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积极发挥其社会效应与技术效应,不断降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信息成本、时间成本等,为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摘编自《经济日报》
【陆君瑶:创造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君瑶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创造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以“第二个结合”为科学指南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以“第二个结合”为理论前提,秉持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开放包容的胸怀,积极主动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动力。另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以“第二个结合”为科学指南,创造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在创造文化成果的过程中,我们应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创造符合当代中国现实的思想精华与价值观念,符合时代发展与世界进步潮流的文化成果。此外,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扎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之中,融入于批判性借鉴、吸收外来文明的文化建构之中,体现于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明基因的思想成果之中,创造出熔铸古今、汇通中西,具有跨越时空魅力的文化成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