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尚媛媛(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一,是党中央提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需要科研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内容,其中“深化科技评价改革”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一环。科研系统的运转离不开规划合理、运行有序的科研评价体系。近年来,国家在科研评价领域多次发布关键性政策,引领科研评价改革的浪潮。科学性和实践性兼备的科研评价理念与方法是支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
落实分类评价理念与学科体系建设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要求,促进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在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科研评价改革具有关键的引领作用。作为我国科研评价改革必须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学术成果进行差异化评价的分类评价理念的落实尤为重要。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由多学科构成的系统性学科体系,随着学科的不断分化与融合,学科之间共性与差异并存。“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面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差异化特征,科研评价改革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针对不同学科的差异化特点,落实分类评价的理念,实现评价对象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平衡。关于分类评价的指导理念,国家已出台多项措施。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应分别建立各有侧重的评价路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中也强调了“坚持分类评价。针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程序规范。”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分类评价理念的贯彻尤为必要。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范式、知识体系、理论沿革、成果类型、研究方法等方面各具特色,科研评价工作尤其需要处理好统一与多元的关系,既科学反映不同学科的普遍价值,又能够将各个学科的特色纳入考量范畴,进而形成由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紧跟前沿的新兴学科、凸显特色的专业学科所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注重本土研究需求与学术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既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开放包容的理念吸收各国的学术资源;也需要立足本土实际开展学术研究,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从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学术研究是学术体系建设的核心,需要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方法体系。
在学术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注重学术研究本土需求的科研评价方向调整尤为重要。学术研究开展中,需紧扣本土实际,关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挑战。只有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才能形成具有原创性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创新性的研究方法体系,才能推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实现。2020年,科技部在《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根据科技活动特点,合理确定代表作数量,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科研评价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在本土期刊发表成果,体现了科研成果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要求,这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而言尤为重要。科研评价政策的调整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本土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既能够吸引更多的高质量研究发表于本土期刊,也能够推动学术研究扎根本国土壤,通过对本土议题的调查与研究,提炼反映本国实践的规律与问题,从而构建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这既是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发展的生动体现,也能够以“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独创性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创新影响国际学术界。
拓展多维影响力与话语体系建设
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思想与理论的外在反映,建立在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的基础之上。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国际学术资源滋养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与话语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界对理论与话语内容的认可与使用,另一方面需要打破西方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心位置,扩大国际影响力。
科研评价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体现在科研评价在学术成果影响力衡量与学术成果传播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的使用能够推动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的传播,发挥对科研人员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和构建新理论的激励作用,这是话语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受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特性的影响,其学术成果类型多样,涉及了学术论文、专著、报告等多种形式。从影响所涉及的群体来看,这些学术成果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学术界,还涉及政府管理人员、社会公众等多方群体。传统科研评价中的学术引用虽然是学术成果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反映,但难以全面反映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多维影响力,尤其是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是科研评价改革的未来方向,这也是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科研评价改革的重要转向。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体现在学术研究对社会大众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例如公共政策的制定、实践措施的落实、公众舆论的导向等。这要求科研评价改革需要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社会影响力测度理念的落实与方法的创新,这一议题广受学界关注。学术成果的读者关注度、社交媒体的传播广度、政策文件的引用情况等均是社会影响力的部分反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术研究在学术之外的影响,从而使得学术研究真正有益于社会公众和社会发展。话语体系的建设还需要加强学术研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多渠道、多方式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思想。在科研评价中,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是重要的工作方向。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不仅是在国际期刊发表学术成果,更强调学术成果对国际学术界的影响。这一影响可以从知识交流的角度予以考量,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对国际学术资源的吸纳与扩散是国际影响力的体现,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方式。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影响力与国际影响力的科研评价改革是学术话语创新与传播的关键助力,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认同效应。
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任务,基于落实分类评价理念、注重本土研究需求、拓展多维影响力的科研评价改革是其重要支撑,需要在理论创新、评价改革和实践拓展等多方面进行协调和努力,从而在更广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