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乡村振兴、经济速度与质量协同发展、数字技术、新质生产力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曹立:助力农业发展 夯实乡村振兴“耕”基】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部副主任曹立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应当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做到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夯实农业基础,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其次,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把促进产业兴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帮助农民持续增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与此同时,必须学习好运用好“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最后,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二是促进城乡在资源、要素、服务、产品、制度等方面的融合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
【吕景春、胡泽鹏:以数字技术赋能“两个文明”】
天津师范大学吕景春、南开大学胡泽鹏表示,当前,抓住数字技术发展新机遇,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助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第一,通过赋能实体经济、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人力资源实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二,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利用数字技术建设高效统一的流通网络平台、利用数字技术完善市场信息交互渠道、推进智慧监管,有利于提升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网络交易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重点产品追溯等方面跨省通办、共享协作的信息化水平。第三,赋能理论传播和文化发展。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将文本和音视频内容转化成为数据信息、把思想理论成果转化为容易为公众所接受和认同的网文、视频和动画等、利用数字技术建设传统文化数据库体系和数字服务平台等。第四,赋能数字文化供给。着数字文化产品用户数量的扩大,规模效应凸显,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的成本会大幅下降,可以更好满足消费者精神文化需求,并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
【黄卫挺: 下好速度、质量协同发展“一盘棋” 】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黄卫挺指出,从发展规律和国际经验看,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演进规律。速度与质量绝非对立的关系,没有经济规模的扩张,就难以形成持久的质量提升,没有发展质量的持续提升,就难以满足人民生活的新需要、难以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二者具有动态一致性。在他看来,关键是要稳定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技术进步方面,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重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在规模经济方面,要协同发挥好需求端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供给端的强大生产能力优势,释放更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要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抓手,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更加自由流动,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在公平环境下优化分工、充分竞争和释放活力。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下的速度与质量目标,当务之急是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作者分别从政策方面、调动政府积极性方面、调动市场和社会积极性方面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摘编自《学习时报》
【程欣炜、王子敏:以数字技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程欣炜、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子敏认为,随着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大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数字技术创新转化为基础,通过产业数智化融合形成潜在新质生产力,政府主导数字场景开放、管理和服务逐渐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试验田”。数字技术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三个方面: 数字技术与新质生产力具有高度互补性、数字环境提升新质生产力扩散速度、数字经济增强新质生产力市场竞争力。他们表示,应当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场景需求。其中,数字场景有助于新质生产力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数字场景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模拟和测试环境,显化真实场景中非技术因素引起的市场反馈,以便调整研发路径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协同关系,确保新质生产力向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发展。数字场景为新质生产力形成集聚资源和产业。开放特定领域数字场景能够以技术供给划分应用市场,以经济手段调节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协作行为,促进创新成果的交叉传播和研发规划的科学论证。数字场景改善新质生产力形成逻辑和生态。对此,应当基于可控试点和前瞻研判的政策路径、信息披露和价值溢出的市场路径、社会服务和资源集聚的支撑路径、前沿把控和发展指引的监管路径,以这四方面为抓手,形成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多维路径,引导新质生产力契合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
摘编自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