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晓丽(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作为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县城建设需要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统揽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品质提升和精细治理,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为切点,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以县城强带动县域强,以县域强来支撑本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大力提升县城的产业层级,通过层级提升形成县域及附近和相邻地区的发展高地。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县城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最基本环节和单位。县城的发展靠产业,有产业才能形成产业链和供应链,但大部分县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产业基本上是以浅加工或原材料输出为主,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这不但使其缺乏深加工的基础和能力,也使其没有办法获取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县城的产业布局和层级要求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切点。如大部分县城属于农业县城,对于农产品加工业来说,就应该突破原有行业模式,通过引进高科技食品加工产业来带动科技进步、吸引人才聚集。同时全面强化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的平台功能,打造一批县城产业品牌,并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商贸流通服务网络,加强县域商业配送中心建设和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充分激发县城消费潜力。
由于不同县城各具特色,产业发展的类型肯定也不是千篇一律,所以应充分尊重县城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演变态势,推动不同类型县城走各具特色的县城建设道路,但无论哪个产业,都应该遵循高质量原则,以努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的层级递升。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作为支撑县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不管是短期目标部署还是长期目标设计,都离不开产业基础这个根本,无论是培育本地产业还是承接外部产业转移,都必须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使产业层级得到不断优化。
二是要着力发展县城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通过公共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通过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公共配套和公共服务是保障县城正常运转的依托,如交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等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持续推进县城的有机更新,提升县城的安全韧性,增强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县城的发展质量。县城建设依赖于各类市场主体的共同参与,政府在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要努力提升公共服务和营商制度环境建设,从而真正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增强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其与邻近城市发展的衔接配合,进而夯实县城运行的各种基础支撑。
县城的各种设施建设必须顺应县城人口流动的变化趋势,立足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和功能定位,为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奠定基础,以此缩减与邻近大中城市的发展差距。尤其是在完善市政管网设施、发展配送投递、提升教育医疗水平、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建设投入。在提升县城人居环境上,进一步守住历史文化的根脉,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各种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开展城市增绿补绿行动,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不断优化能源的供给结构。
三是要不断助推县城的内生动力,通过激活各种要素,提升人口集聚能力,推进县城自我更新的步伐。内生动力是组织内部生存发展所产生的一种动力,县城的发展需要全县人民凝心聚力。由于不同县城存在区位、产业、资源的差异,所以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专长,如针对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就要支持其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把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作为发展方向。对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则要鼓励其积极融入邻近大城市的建设发展布局中,主动承接人口、产业、功能特别是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过度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的疏解转移,从而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
内生动力是发展的根本,有了内生动力,才有了发展的基础,也才能统筹县城的全面发展。现在大部分县城建有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要依托这些平台,充分发挥其价值。比如县域产业的集中集聚发展、研发项目的配套等等,通过开展面向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技能素质和稳定就业的能力。通过推行公共服务一网通享,促进学校、医院、图书馆等资源的数字化,让数字经济成为县城建设的一大亮点。通过完善生态绿地系统,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基底,建设生态绿色廊道,建设街心绿地、绿色游憩空间、郊野公园,不断提升人民生活的舒适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