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改革开放、社会治理、产业链供应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林建华:坚定“惠民”这一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和主基调】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林建华认为,改革开放45年来,我们党顺应历史大势、回应人民期盼,带领人民不断创造幸福生活。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在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现实,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也逐步优化,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人民生活中,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文化方面,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得到了繁荣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景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进方向,推动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形成了生动活泼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社会方面,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摘编自《北京日报》
【郝海波:用好数字力量,重塑社会治理网络】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教授、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郝海波表示,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打破传统社会治理中行政分割和碎片化的局面,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向一体化、系统化和科学化转变。一方面,以数字化驱动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变革,能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随着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系统互认共享工作的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范围不断扩大,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实践表明,打造智慧康养、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智慧场景,构筑个人全生命周期和企业全经营周期的服务链条,能够提高公共服务要素配置率、使用率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依托数字技术,能更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激发市域社会治理活力。善用数字化手段,可增进政府部门与广大群众的有效互动,凝聚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共识,形成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的合力。数字技术拓展了公民有序参与的渠道和方式,让社会治理更加接地气,有力推动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展望未来,要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继续推进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理念和模式的迭代更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
【任晓刚、孟雷:坚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公共产品属性的立场】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任晓刚、海关总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孟雷认为,坚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不仅为我国国际发展援助提供了根本支撑,也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现实路径。它充分展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一方面,坚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它向世界表明,中国有意愿、更有能力积极为全球提供更多优质的国际公共产品。对于消解大国竞争中的零和博弈思维,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也具有积极的理论探索意义。另一方面,坚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要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只有不断推进制度型开放,才能不断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更好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从而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夯实制度之基。除此之外,坚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还要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一方面,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要求各国聚焦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作,维护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支持并加强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从而为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坚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有助于广泛凝聚全球发展合作共识,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树立坚定信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
【魏江:从三方面发力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魏江表示,在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征途上,我国仍面临一些问题,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高质量供给仍有缺口。为此,我国应坚持以开放心态,与全球各国开展深度国际交流,共建基础设施、共担投入风险、共享创新成果。具体要在三方面发力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政策在驱动、引导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作用,从财政资助、平台开放、产权保护三个方面进行政策设计。一是应在重点领域设立专项资助基金,资助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同时引入相关科技领军型企业共同投入,并撬动地方科技计划给予配套投入,继而实现重点领域的学术团队培育与持续跟进,加强技术积累与前瞻布局。二是应构建并完善全球科技合作网络,加速协同开放与创新溢出。积极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吸引海外一流大学、研发机构甚至高科技企业参与建设和使用,鼓励开放式创新。以放宽财政税收管制等方式鼓励国内企业跨国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建设海外创新飞地,激活合作研发机构市场化运营活力。三是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制度型开放合作环境。要全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推动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机制。打造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平台,通过顶尖科学家论坛等活动,积极宣传我国关于科技成果归属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权威解读相关政策详细落地实施办法,解决国际科研平台合作研究的后顾之忧。构建规范的管理服务机制,尤其是完善国际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畅通科研经费申请、审批、使用、结算全过程,保证资金安全有序流动。
摘编自《科技日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