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近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在友好交往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聚焦中越交往,以务实合作推进中越命运共同体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越南,提出中越是利益相融、目标相同的命运共同体。2022年10月,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访华,成为中共二十大召开后首位访华的外国领导人。在中越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之际,中国领导人再次访问越南,中越两国关系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鲍志鹏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务实合作是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现实条件。中越两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志同道合、命运与共是中越关系的鲜明特征。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得益于双方共同致力于探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中越两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不断深化改革和革新事业的相似实践。合作是发展的前提。务实合作是中越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石。中越两国在政府、民间、地方等多层次交往日益密切,带动了中越双边在经贸、投资等领域合作的长足进步。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中越双边贸易快速发展。双边贸易额已从2000年的24亿多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2349亿多美元。中国连续多年成为越南最大贸易伙伴,越南则成为中国在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越南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近年来持续扩大对越投资。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累计对越南投资3325个项目,协议金额213.3亿美元,分别占越南吸收外资项目总数和协议总额的9.6%和5.2%,在139个对越南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7位。【详情】
中越携手发展,面向东盟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中越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明确两国关系新定位,巩固深化中越作为社会主义友好邻邦的传统情谊,为在更高起点开启中越关系新阶段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也向世界持续传递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明确信号,为亚太地区稳定发展繁荣增添新动力,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稳定性。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晓丹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越南革新开放处于关键期,中越合作面临关键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从政治、安全、务实合作、民意基础、涉海问题等方面为中越未来发展关系指明了方向。周边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越南是中国近邻,也是东盟重要成员,中国元首外交岁末再次落子周边,有着面向东盟,辐射周边的广阔视野。今年是中国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十周年。十年来,中国同周边28国和东盟建立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合作关系,从亚欧大陆腹地到太平洋沿岸,从雅万高铁顺利开通运营到中巴经济走廊十年建设取得里程碑式成就,从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加快推进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红利持续释放,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繁茂大树开枝散叶、生机勃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周边国家提供新机遇,以自身发展促进周边发展,为全球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当前,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推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共赢,团结自强,双向投资额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给区域合作带来累累硕果和蓬勃活力,成为中国和周边国家合作的典范。中越两国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将吸引更多国家投身于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为亚洲长足发展和睦邻友好提供更多正能量,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详情】
以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根基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正是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共生与交流,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人类文明。在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当今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是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根基的可靠保障。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林龙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要筑牢理念前提,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特征。尊重与平等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要求,二者是一致的。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的文明形态,从交往礼节到风俗习惯,从哲学思想到宗教法律,都要尊重文化的民族性,欣赏其他民族文明形态的特色。平等相待,就是明确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一方可以强压另一方的态势,每种文明都各有优长,没有优劣之分,不应当恶意贬低,而应当取长补短。要形成价值共识,凝聚共同发展的价值公约数。既让本国文明充满生机,又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就要顺应历史大势,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要坚持胸怀天下,夯实为世界谋大同的文明底蕴。我们要以包容开放的态度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不断守正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新机遇、创造新可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就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赓续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谱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当代华章,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详情】
关注命运共同体,以中国行动将本国人民利益与世界人民利益统一起来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何去何从”的世界之问指明方向,也为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动力,为世界形势向好发展提振信心。受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寻彧在光明网理论频道撰文指出,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出的努力。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中国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为创造更清洁美丽的地球持续作出贡献;为解决发展问题,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国家,世界银行报告称,到2030年“一带一路”有望帮助世界上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在全力抗击疫情的同时,不忘向其他国家伸出援手,支援物资、医疗指导、分享经验,累计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抗疫合作,守护人类生命安全。【详情】
(光明网记者 郑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