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基层治理共同体、绿色税制、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郭跃文、王天予:蹄疾步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郭跃文、王天予指出,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一是注重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难题。必须学习传承改革先辈们的担当精神和改革精神,坚持“两个结合”,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坚持改革于法有据,实事求是打通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中的障碍。二是真抓实干,以钉钉子精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大力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干事创业精神,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建立容错机制,把“三个区分开来”落到实处,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检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效。在规划建设管理中,必须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紧扣群众所思所愿所盼,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严防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民生问题;及时听取湾区各方面人士对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李友梅:加强理论研究,为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提供学理支撑】
上海大学教授李友梅指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踏上新征程,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提供学理支撑,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在夯实治理基础层面,围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等加强研究,围绕加强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健全村(居)民自治机制、优化村(社区)服务格局等加强研究,围绕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等加强研究。在健全管理和服务机制层面,深入研究如何推进城乡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设施利用效率等,深入研究如何畅通和规范经营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深入研究建立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体系、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工作者分级培训制度等。在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层面,围绕共建全国基层治理数据库、推动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推行适老化和无障碍信息服务等加强研究,助力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
摘编自《人民日报》
【代志新:多角度发力落实绿色税制,助推绿色发展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代志新表示,近年来,我国绿色税收体系建设步伐显著加速,绿色税制改革在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节能以及增加财政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经济绿色转型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与绿色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须从多角度发力,进一步落实绿色税制,助推绿色发展目标。一是加强绿色税制顶层设计,释放绿色与发展的双重红利。在面临环境污染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时,合理提高资源税及环境保护税税率水平以促进社会绿色转型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需配合相应的结构性减税政策,保持宏观税负水平稳定,减少企业因多重约束性绿色政策叠加而导致生产成本过大的问题。二是优化完善碳税制度体系,探索绿色税收机制创新。可在现有环境保护税中增加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型税目,直接对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征税;对已有绿色税种进行税目税率改造,突出碳排放要素,促进社会发展低碳转型。同时,探索创新绿色税收机制,完善碳税普惠制,研究制定碳定价回报机制,面向社会公众根据碳排放不同课征碳税的同时,渐进式差异化地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进行税收返还,引导公众建立绿色消费理念。三是推动绿色税制多元共建,平衡各方利益协调发展。企业是工作岗位的提供者、经济增长的推动者、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其不仅是绿色税制约束的对象,还是绿色税制产生及创新的推动主体;立法机关在政策制定时,应建立绿色税制社会联动机制,吸引企业、非政府组织、学术界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使社会公众能通过绿色税制对就业、收入、消费产生的影响做出合理反应,进而倒逼制度设计更加有效。
摘编自《经济日报》
【吴晓丹、王文起: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各国推进现代化进程提供重要启示】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晓丹、王文起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给世界各国克服困难与挑战,不懈推进现代化进程带来极其重要的启示,对尚被挡在现代化门外的广大国家产生多重示范意义。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身份局限。中国式现代化属于中国,同样属于世界,它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开辟了非西方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的新路。这昭示世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方向、驰而不息,走好自己的路,就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崭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并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了科学方法。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是“串联式”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中国没有沿着这一过程亦步亦趋,而是走过了“并联式”过程,通过叠加发展,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摘编自《学习时报》
【马一德:多措并举释放数字文化消费潜力】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指出,数字文化消费具备传播迅捷、寓教于乐、互动性强、绿色环保等特点,有望成为引领新消费的主引擎,牵引国内市场持续回暖。新征程上,应协同推进文化和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释放数字文化消费潜力。一方面,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正位于从量变向质变跃升的关键时期,要深化文化和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将文化科技融合寓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快以数字文化消费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有利于科技研发和文化创新的长效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意保护,精简著作权、版权等申报审批流程,开展文化领域知识价值导向的收益分配机制改革试点。另一方面,需要围绕文化设施扩容升级,开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领域补链强链行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算法推荐,推出更多数字文化精品;加强文化领域共性技术研发,把握消费需求个性化发展趋势,在多元化应用场景中融入创意设计、生活美学,提供更多融入高雅艺术审美和高尚情感的原创文化产品。同时,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顶层设计,加快培育法治化创新生态和消费环境,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加快培育法治化创新生态,建立由政府、产业联盟、文创企业和行业组织等组建符合数实融合发展需求的治理体系,提升文化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文化数据库;加强数字监管能力建设,推广普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运用,实现文化资产确权,强化正版作品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