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字实录】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党员 叶纹笑宇:将自身发展融入中外交流神圣使命
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队。从延河之滨硝烟中走出,在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北外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以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承担起中外交流的神圣使命。学校积极参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1个语种的翻译审教工作。将中国的发展变化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全世界。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承担“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重大项目。出版系列图书并向28个国家和地区输出32个语种版权。完成《论语》等11部典籍多语种翻译。编辑出版《多语种讲中国》系列读本,让全世界全面客观认识发展中的中国。发起成立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积极搭建深化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的国际化平台。策划出版“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教育大系图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设立在校内的北京多语言服务中心,先后服务北京2008年奥运会、2022年冬奥会。并为12345等首都城市公共应急热线提供日常多语种翻译服务,助力北京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从一粒种子到如今101个语种,多颗并举的累累硕果。一路走来,北外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素养过硬、外语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涉外高端人才。北外人弘扬“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的精神”。践行“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校训,活跃在各行各业和世界各地。
上海交通大学入党积极分子 冯若兮:为弘扬传统文化散播光和热
身处交大这所百廿学府中,我时刻感受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我参与了交大师生自导自演的校史剧《循声探秘·声动交大》、舞台剧《积厚流光》以及交大版《长征组歌》等文化演出,《国之脊梁 交大之光——科学家精神主题展览》《与党同心 与国同频——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文献实物展》等文化展览近在咫尺。在上海交通大学,诞生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元勋以及吴文俊、徐光宪、王振义、黄旭华、顾诵芬等五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校园中的学森路、旭华路、霞光楼等多处以杰出科学家、校友命名的道路、楼宇,成为激励我们继承优良传统、爱国奋斗的无言之师。在交大传统文化的感召下,我报名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讲解队,成为了其中一员。六年来,接待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以及世界冠军等,社会各界参观者54万余人次,团队4200批次。作为一名交大学子,我内心的文化自信不仅立足校内,更是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我们前往贵州黔东南地区,通过研究与设计再造,助力非遗文化传承。2022年第三届国际中文日,推出《风调雨顺——HSK基础汉字书法与文化创意教程》,帮助中外书法爱好者体悟中华书法艺术。我所在的乐思汉语师生团队推出《你好 中文》课程,更是吸引了来自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多个国家的四万多名学习者,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文化之美。(编辑:王晓秋;制作:张晞)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