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生态环境、中国式现代化、“四链融合”、育人体系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阿依古丽: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法治保障】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阿依古丽认为,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才能把生态环境领域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生态环境建设法治运行全过程。持续深入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在生态文明法治进程中不断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要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坚决依法纠正行政权力的不当行使,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完善执法程序、执法效能等配套制度。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责任,健全制约监督机制;要坚持公正司法,保障生态环境法律公正高效实施。认真落实“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环境司法专门化、完善绿色司法理念。依法惩治环境污染犯罪,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建立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审判机关与检察机关的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建立行诉对接、行检协调、法检协同机制;要坚持全民守法,夯实保障生态环境法治落实的社会基础。通过法治的引导和教育功能,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人们的观念与行为之中,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
摘编自《光明日报》
【叶帆: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谋划】
叶帆表示,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历史大背景下,坚持全国一盘棋,让各个地区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就能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首先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塑造我国发展新优势。比较优势意味着竞争优势,可以转化为发展优势。各个地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扬自身所长、锻自身长板,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是各个地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从国家发展大局来看,各个地区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不但能推动本地区发展,而且能聚合成我国发展新的比较优势,这对于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各个地区“各美其美”,发挥比较优势,最终才能“美美与共”,聚合成我国发展新的比较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其次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拓展我国发展动力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在国家发展大局中都有各自的战略定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连接东中西,协调南北方,在动力源和增长极上固本兴新,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最后有利于统筹发展和安全,掌握我国发展主动权。构建新发展格局,着眼于统筹发展和安全,是要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高质量发展,追求的是更为安全的发展。没有安全,发展就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
摘编自《人民日报》
【刘志迎、周勇、蒋子浩: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周勇、蒋子浩认为,如何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需要厘清其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一是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要系统摸清各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的具体状况。围绕着产业链的短板技术,列出技术攻关难题,做到技术研发目标精准,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越产业发展国际标杆水平。部署创新链(产学研)精锐力量。二是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科技创新衍生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衍生新兴产业,首先要清晰认知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关系。精准疏通“模糊地带、魔鬼河、死亡谷、达尔文之海和衰退鸿沟”堵点,使其顺利产生链式反应并向产业链延伸。系统化建立学科评价体系,大力鼓励学术创业。三是要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借助资本力量促进产业化发展。要持续优化中央财政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结构,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四是要依托“三链”平台聚人才,构建人才链强大的智力支撑。改变对人才的局限性认识,高度重视企业家人才,充分发挥院士的战略性作用,引导各类领军人才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大力改革当前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以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要。五是要瞄准“四链”融合设计政策,激发和引导产业创新发展。探寻建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融合为主线索的“政策矩阵”,规避条条、块块和条块分割的固有僵化体制。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罗慈花:深深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育人体系】
湖州学院罗慈花表示,新时代高校美育要牢牢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处理好“守”与“变”、“中”与“西”、“教”与“学”的关系,构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处理好“守”与“变”的关系,要在传承发展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从未间断、一脉相承、绵延至今的密码。中华文明又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感知中华文明的悠久历程、博大精深,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个重要特征。新时代高校美育,既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也要突出其时代性、创新性。把握好“中”与“西”的关系,要在坚守中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新时代的高校美育既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又要秉持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积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平衡好“教”与“学”的关系,要在实践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在“教”的层面,要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美育课程,运用数字技术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手段,建设高素质的美育教学团队,加大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建设力度,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传播平台。在“学”的层面,要创新美育教学理念,丰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艺术实践活动,增强美育教学的参与性和体验感,着力提升大学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