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新型工业化、金融强国建设、数字技术、科技智库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杜国功:科学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方面】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杜国功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要在适应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准确把握特征要求的基础上,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推动新型工业化不断取得更大突破更好成效。一是聚焦科技创新引领带动,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要强化需求导向和场景牵引,发挥龙头企业作用;要针对短板问题,集中力量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标志性重大技术装备突破和推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要加快国内增储上产和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深化与资源型国家投资经贸合作。二是聚焦新老并举优化升级,着力完善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产业结构。要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大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赛道。继续促进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优势产业强链延链补链,还要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更多能够引领产业升级、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兴支柱产业。三是聚焦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着力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要立足资源禀赋、工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等存在差异的客观实际,有效调动各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努力在开放竞争中实现跨越,不断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四是聚焦深度融合赋能助力,着力充实动力强劲、绿色低碳的产业底色。要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加快推进网络、算力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周芮帆、丁建臣:加快推动金融强国建设应从几方面着力】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周芮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表示,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动金融强国建设,未来有以下主要着力点: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增强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与人民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金融强国最关键的组织保障。金融机构应胸怀大局,不断增强政治担当,提高使命感与责任感,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不断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二是建立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未来应加速构建由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风险投资等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优化融资结构体系,改善金融服务效率。三是构建整体协同、分工明晰的金融服务网络。引导各类型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培育与多样化金融服务形态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形成良性竞争的发展格局。四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共同打造良性互动的金融市场生态体系,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在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的“一委一行一局一会”监管新格局下,进一步强化监管的统筹协调。六是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统筹金融安全与金融开放,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
摘编自《光明日报》
【华若筠: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华若筠认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社会治理精准化,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首先要推动数据汇聚融合。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从国家层面对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作出总体部署。构建统一规范、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各参与方合法权益保护制度,充分保障数据处理者使用数据和获得收益的权利。其次要促进全民共建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要聚焦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依托数字技术精准识别各类主体的利益诉求。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建设普惠共享、公平可及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加强社会治理领域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和能力培训,实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提升全民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最后要筑牢安全屏障。要建立安全可控、弹性包容的数据要素治理制度,把安全贯穿数据治理全过程,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的治理模式,创新政府治理方式,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和义务,完善行业自律机制,规范市场发展秩序,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数据要素治理格局。健全数字领域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摘编自《人民日报》
【王飞:推动科技智库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飞表示,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科技智库应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充分发挥专业化、科学化和学科化的优势,融通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提供高质量决策支持、助力高效率要素配置、营造高水平开放创新生态,更好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立足“国之大者”民之所需,瞭望世界科技前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确立战略科技方向。协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攻关。开展创新发展、科技管理等规律的理论研究。制定遵循技术和产业演化规律的重点规划;要战略谋划科学建言,激活创新要素配置效能。通过“小中心大网络”的组织形式,着力汇聚和发挥战略科学家等顶尖科技人才的领衔作用。在数据分析和政策梳理的基础上为科技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统筹科技创新要素,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和配置,促进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人才创新体系有效互动与高效协同。从科技规律和科技影响出发,促进战略咨询成果及时转化为政策举措,实施政策评价,有效推动政策落实;要服务新型举国体制,构筑开放创新生态。服务新型举国体制,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攻坚合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发展。推进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的新型科技智库矩阵和智库服务网络。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