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网络文化建设、资源大省转型、科技创新系统、新型工业化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张潮:提升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张潮认为,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有利于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的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进一步培育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要不断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更好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效能,以建设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为重要抓手,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编自《人民日报》
【田洪志:资源大省要以创新为引领促转型】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田洪志指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各资源大省要立足自身优势和潜力锻长板、补短板、促转型。一是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并加强金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协同融合发展。二是提升发展的含新量,促进技术创新,加快多能融合技术突破,生产高端化、特色化与高值化的化工产品;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人才,加大支持柔性引才引智力度,搭建个性化、高水平、创新性的研学平台。三是提升发展的含绿量,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在完善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健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体制机制、健全能源科技研发鼓励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着力建立促进多能融合、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等配套政策体系。
摘编自《经济日报》
【金龙君:优化科技创新系统推动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金龙君认为,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系统面临着环境协同性相对较差,整合功能还比较弱;机制不够健全,要素流动性较差;主体责任不清,聚合发力难;伦理约束不力,道德意识弱等方面的挑战,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系统,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数字新基建,构筑数字科创大平台,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生态,推动“大中小”科创企业融通发展,形成创新联合体。需要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激活创新活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坚守人才公平引育要求,深化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探索建设高层次科创人才高地,充分发挥青年科技人才作用。需要打造“科技+金融”群落,提升系统流速,打造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平台,构建全方位的科技金融制度保障体系,推动科技金融“云上”融合,保障良好投融资关系。需要以前沿科技为导向,加大前沿科技研发政策支持,强化科技创新“外引内联”,做好产业制度设计,持续深化新兴科技产业“放管服”,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需要完善科技伦理制度,加快出台科技伦理综合治理办法,细化科技伦理审查与监管的主体、责任及惩戒举措,重视科技伦理的区分治理,加强科技向善指引。
摘编自光明网
【李蕴慧、杨志慧: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新竞争力】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李蕴慧、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杨志慧认为,当前我国工业规模稳步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不断推进,但与此同时,“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需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着力点。一方面,夯实产业基础,在进一步筑牢传统产业基础的同时,抓好新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实体经济,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筑牢数字经济基础,集中一批集存储、服务器、网络、电源与冷却、安全控制于一体的融合基础设施,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知识创新基地等。另一方面,提升产业韧性,既要提高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也要增强产业链的核心控制力,围绕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通过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增强产业的安全水平。以数实融合和绿色智造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可在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工程,探索绿色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之路等方面重点发力。
摘编自《解放日报》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