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梦(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在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之际提出的又一事关中国外交战略的全球性倡议。“三大倡议”以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为实践平台,立足现今变乱交织的世界形势,回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问题,解答世界面临的世纪难题,逻辑严密、彼此呼应、相得益彰,成为增进全人类共同利益和整体福祉,共创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宏阔的世界眼光、敏锐的问题意识、强烈的责任担当,为未来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方案。
“三大倡议”回应时代问题,是“一带一路”实践成果的思想结晶和理论升华
当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冷战思维、地区热战不但没有偃旗息鼓,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整个世界呈现一幅复杂图景:新冠疫情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受气候变化和战争影响,粮食能源危机加剧,人类发展指数三十年来首次下降;乌克兰冲突延宕至今,巴以之间战争冲突不断,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此外,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竞争论”大行其道,“文明冲突论”沉渣泛起。在此背景下,人类社会亟待新的发展观、安全观、文明观指引方向,破解难题。
“三大倡议”针对当前世界主要矛盾症结,廓清了影响全球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正确的全球价值取向。三大倡议分别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角度明确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三大倡议”用全新的视角和理念诠释了“一带一路”的实践逻辑,为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带来了无限希望和美好愿景,为繁冗复杂的世界价值观引领方向。
以全球发展倡议为“一带一路”构筑更加坚实的物质之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发展是破解人类各种难题、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郑重提出以“六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当今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涵盖亚、非、欧、拉美等五大洲,且几乎均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面对世纪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严重冲击,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加凸显。
全球发展倡议顺应人类历史规律,发源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实践,协同带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为助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动力。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秉持让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互成就的理念。
十年来,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世界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形成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了40多万个工作岗位,帮助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中老铁路让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蒙内铁路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推进器”,中欧班列东通道货物通行量屡创新高,成为联通亚欧大陆的“钢铁巨龙”……这些成就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南北差距、填补了发展断层,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发展优先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写照,既彰显了中国发展模式的独特优势,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范式。
以全球安全倡议为“一带一路”筑牢更为稳固的保障之基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安身存续之基,世界越是动荡,越需要稳定人心的强大力量。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世界各国指明了一条合作共赢实现安宁的和平之路,为人类并肩守护地球家园、共同创造美好未来提供了中国智慧。
由于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水平与发展程度不同,一些国家不仅基础设施和发展水平较低,而且还存在一些安全风险。如一些国家民族构成复杂、宗教派系多元,经常会出现民族教派冲突,区域安全稳定性较低;一些国家政治生态不成熟,政权更迭频繁,政策连续性差,易发生政治性骚乱问题;一些国家贫富差距较大,社会治理水平较低,治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由于自然地理因素所限,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流行性疾病难以根治;反政府武装、极端组织、部落武装等在一些国家或地区长期活动等。全球安全倡议以国际法为原则,强调以对话协商和平方式化解争端分歧,既有利于防止矛盾激化升级,又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胁迫,有力维护了发展中国家自身安全利益,以全新视角推进了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崇高事业。
十年来,中国坚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均衡各方合理关切,在区域热点问题上积极劝和促谈,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关于阿富汗问题的中国立场》文件、促成了“沙伊世纪大和解”,深度参与了反恐、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国际领域合作,有力回应了世界防止战争冲突的迫切需要,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和高度赞誉。此外,中国与多个共建国家共同开展区域信息化合作和“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如提出并推动达成《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中国-东盟关于建立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中阿数据安全合作倡议》《“中国+中亚五国”数据安全合作倡议》《金砖国家数字经济伙伴关系框架》等合作倡议,保障“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网络信息安全,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促进世界安危与共、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责任担当。
以全球文明倡议为“一带一路”塑造更加多元包容的精神之魂
文明是发展和安全的升华,其以“润物细无声”的强大力量为发展和安全提供精神支撑。全球文明倡议有力回应了别有用心的西方中心主义论调,为世界不同文明间沟通交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依据,助力“一带一路”走向更高层次的融合发展。
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积淀中,印刻在灵魂深处的显著精神标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全世界一共有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地理状况、不同历史和国情孕育了风格多样、各具特色的文明,并共同存在于世界文明的大花园中,不同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是冲突的原因,而应是相互学习的动力。“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带一路”倡议将不同文明串联起来,实现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增进了世界不同文明间的认知共识,从而促进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十年来,中国用切身行动践行文明互鉴理念,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教育、文化、卫生、旅游、农业等领域开展项目合作,促进了各方人员和文化交融。比如,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45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中国与文莱、柬埔寨、希腊、意大利、马来西亚、俄罗斯及东盟等共同举办文化年、旅游年,与共建国家互办文物展、电影节、艺术节、图书展、音乐节等活动及图书广播影视精品创作和互译互播,实施“一带一路”主题舞台艺术作品创作推广项目、“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和文化睦邻工程,扎实推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通过这些活动形式与共建国家加深了解、增进共识,对世界化解分歧、消除误解和隔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博大胸襟。
总的来说,不管未来世界面临怎样的“惊涛骇浪”,经济全球化的方向不可逆转,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可改变,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可阻挡。“三大倡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展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以“三大倡议”为指引,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