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数字经济、民族共同体、“一带一路”、大思政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曲永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曲永义表示,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不断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首先要牢牢把握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方向。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强原始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基础产品和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关键环节存在“卡脖子”风险等问题。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积极主动整合和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其次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一方面,要聚焦重点领域,加快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增强数字产品和系统架构设计能力。另一方面,要在数字经济开辟的新赛道形成全球领先优势。最后要培育繁荣有序的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生态。不仅要通过数字技术开源生态建设和提升参与者的多样性、降低软硬件的适配成本、促进软硬件接口统一等方式,加快培育领先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还要不断完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着力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李安:多措并举,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专任研究员李安认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有利于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抓细的一项重要举措。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要用鲜活故事滋润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善于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故事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传递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联通历史与现实,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生动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要由各族人民共同讲述。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要解决好由谁来讲的问题。讲述者熟悉受众心理,就容易找到与受众的情感共鸣点,让故事打动人心、深入人心。可以在电影、电视创作中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文艺人才以主创身份参与创作,形成各民族共同参与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机制,努力以更加契合各民族受众习惯的形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要以媒体融合发展提升效果。要继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牢牢把握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舆论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
【胡赛、孙菊红:以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助推全球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胡赛、孙菊红表示,持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必须继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速绿色科技创新,完善绿色制度体系,加大力度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更具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力量。一是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一方面,加快构建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推进国家之间在互学互鉴中共促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践行更加包容多元的国际合作战略。充分借助“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搭建更加多元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二是要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增强共建国家绿色低碳创新水平,充分发挥绿色技术溢出效应,大力拓展绿色低碳产业链,积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带动各国以绿色低碳产业为支撑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加强绿色金融合作。搭建绿色“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平台,为相关投资合作提供专业服务。组织推动共建国家的生态资源服务和交易,支持共建国家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绿色金融标准。四是要完善绿色发展制度。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制度体系,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为落脚点,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生态风险预警研究,以自然保护区的形式保育“一带一路”重要生态空间,构建丝路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屏障。
摘编自《光明日报》
【韩喜平: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建好“大思政课”】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韩喜平认为,建好“大思政课”,必须坚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三个突出”为抓手,着力方向引领、建强队伍、提升质量,建好“大平台”,育好“大师资”,讲好“大课堂”,不断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要突出方向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思政课教师必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指示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政治站位、把握政治方向、深刻领会内涵。用学术讲政治、用故事讲道理,推动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挖掘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与精神,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构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突出引育结合,建强教师关键队伍。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建设,要以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支撑,推出名师打造计划,确立标杆,形成引领,吸引集聚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和教学科研团队,让水平最高的教师来讲思政课;要突出守正创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高校要坚持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共同发力的“大思政”格局。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