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亚运会、大运河文化、银行理财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媒体融合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代玉启:让亚运会成为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平台】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代玉启指出,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的重要节点,杭州亚运会的盛大开幕不仅是向全世界展现浙江特色与大国风范的重要窗口,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平台。如今的中国,已经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举办大型国际赛事。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演变的背景下,“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所体现的精神没有变,“亚洲的事情要靠亚洲人民来办”的共识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以及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发展大势也没有变。站在亚运会这扇“窗”前,中国要呈现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体育文化,新时代10年创造的伟大奇迹,“万里尚为邻”的大国气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迸发的时代活力,物质与精神并重的中国式现代化追求;还要让世界充分领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全方位展示开放、文明、富强的国家形象与负责任、肯担当、有能力的大国风范。要通过杭州亚运会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宇宙观和天下观结合起来,把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统一起来,坚持对话协商、坚持共建共享、坚持合作共赢、坚持交流互鉴、坚持绿色低碳,谱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摘编自《光明日报》
【张环宙: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大运河故事】
浙江外国语学院院长张环宙认为,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讲好大运河故事,擦亮大运河这张亮丽的中华文化名片,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运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伟大精神,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体量巨大。讲好大运河故事,要在内容和形式创新上下更大功夫,以优质内容和丰富形式向世界更好展现大运河文化。要注重研究运河在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挖掘大运河故事的全球叙事潜力,策划推出符合国外受众习惯、具有“国际范”的大运河文化产品,增进我国大运河文化与国外运河文化的相互沟通与理解。注重“借嘴说话”,吸引国外媒体、友人参与讲述大运河故事,增加海外媒体平台曝光度。加强媒体资源整合,打造大运河文化融媒体传播矩阵。增强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的科技感、现代感与沉浸感,推出符合年轻一代个性化、定制化文化消费习惯的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提升大运河相关影视、会展、图书、报刊、音乐等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在文化产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效能。讲好大运河故事,要更好利用中外文化交流的各种场合、各类平台,抓住有利时机加强对大运河文化的宣介推广。国际论坛、展会展览、体育赛事等形式多样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为我们讲好大运河故事提供了重要平台,是传播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摘编自《人民日报》
【田轩:激活银行理财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之作用】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田轩认为,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在监管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基本告别了过去爆发式的规模扩张,业务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但对标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我国银行理财仍面临亟待解决的结构性问题。对此,需要从多个方面作为重点抓手,进一步激活银行理财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要丰富产品管线布局。重点加强权益投资策略产品供给,强化投研体系建设,并拓展与券商、基金、保险等机构的合作,强化资本市场、衍生品市场等的服务能力。加大养老理财产品业务拓展,助力我国养老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通过设立海外机构、推出跨境理财产品等方式,为投资者做好全球资产配置。要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做深、做实。加强投资者教育,根据投资者风险偏好,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和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引导投资者逐渐消除刚兑预期,强化信息披露,增强投资者风险防范能力。还应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工作要求,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发展、低碳转型、共同富裕等关键领域,精准对接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引导资金投向重要环节、重点企业。此外,要在产品和客户两端同时发力,加强风险管控。在实现理财产品规则规范化,强化理财机构流动性管理,加强内控管理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要求,严防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同时,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在通过政策引导投资者风险防范理念的基础上,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畅通投资者维权通道,提高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摘编自《经济日报》
【黄楚新:从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找准媒体融合突破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楚新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传播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国内外环境等不断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媒体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具有必然性和迫切性。具体而言,一是推动整体战略体系创新。立足新时代国家发展规划,遵循媒体发展规律和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重点应对主流价值边缘化、信息茧房、数字鸿沟等问题,确保媒体深度融合建设稳中有进,为新时代党和政府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二是推动媒体内容生产机制创新。要加快内容采编分发机制的转型升级,以促进内容形式的丰富,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优质内容和主流价值观。要完善内容引入、媒体入驻、内容分发、审核把关机制,探索全媒体内容的联动创作,跨媒体资源的共享利用以及用户参与的开放式创作模式,广泛集纳优质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传播与服务生态空间。三是推动媒体技术支持体制创新。一方面,通过应用新型传播技术、加强技术研发以适应智能化社会的挑战。另一方面,媒体机构应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障与技术管理体系,坚持党管媒体、党管数据,确保媒体技术在规范框架下运行,进而实现对媒体深度融合的持续动力输出。四是推动媒体运营机制创新。重新调整战略定位和品牌建设方向,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打造治理型、全能型媒体,充分发挥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建设性作用。五是推动媒体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充分重视人才在媒体组织管理、内容生产、技术应用、持续运营等各个环节的创造性作用,激发传媒人才活力,发挥媒体从业者的能动性。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