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东北向北开放门户、基础设施投资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陈曙光: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曙光指出,作为一种新文明类型,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与西方中心主义本质对立的新文明类型,在若干方面贡献了具有超越性价值的中国理念。比如,在全球治理上,超越一方主导、几方共治的西方治理逻辑,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致力于建设良政善治的世界;在全球发展上,超越线性进化、梯度发展的传统逻辑,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致力于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在文明交流上,超越西方中心的文明优越,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致力于建设美美与共的世界;在全球安全上,超越自我至上、抱团结盟,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在国际合作上,超越以邻为壑、亲疏划界,倡导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致力于建设命运与共的世界;在国际关系上,超越中心边缘、主从依附,倡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致力于建设公正合理的世界;在义利关系上,超越弱肉强食、零和博弈,倡导以义为先、义利兼顾的正确义利观,致力于建设合作共赢的世界;在价值追求上,超越普世主义、中心主义,中止多样化世界的同质化态势,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建设和而不同的世界;在大国关系上,超越国强必霸,倡导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理念,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致力于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在制度选择上,超越历史终结,倡导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致力于建设和谐共生的世界;在生态环境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倡导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致力于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等等。
摘编自《光明日报》
【韩保江:新征程上增强中国经济发展韧性需在“进”上多下功夫】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韩保江认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在守住根基、稳住阵脚的基础上,在“进”上多下功夫,继续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一方面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下功夫。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此外,还要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下功夫。把国家安全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既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摘编自《人民日报》
【郝宪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解决现存短板弱项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郝宪印认为,当前,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现在,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解决现存短板弱项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一是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及早干预,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持续巩固和拓展已经取得的成果。二是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增加农业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要增加非农收入,支持农民创新创业,加快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盘活农村资产;要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保持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是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还是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牢牢抓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切实发力。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杨东亮:多措并举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杨东亮表示,东北要发挥向北开放门户的作用,就必须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打铁还需自身硬”,扩大开放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锻长板、补短板”,也即要发挥东北优越的区位优势、利用好东北的交通运输优势、发挥好东北的产业与科教优势、发挥好背靠国内大循环与大市场优势,同时,要补上东北地区市场化晚与营商环境差的短板、补上东北创新创业氛围弱的短板。同时,必须全力推动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扩大东北亚区域合作公约数。要增强东北在推动中俄经济合作中的前沿意识、加大东北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并总结功能性合作的经验、切实推进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并推动大图们倡议升级、促进东北参与日韩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并不断扩大三方的共同利益。此外,还要打造向北开放与东北振兴闭环,服务国家区域发展与开放战略。一是深刻认识东北向北开放的内涵逻辑,全面提高东北的向北开放意识。二是坚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以东北主体参与的东北亚“一带一路”建设。三是积极推动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各国的人文交流。
摘编自光明网
【邹晓梅、李粉:把握好未来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向和重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邹晓梅、李粉表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短期内有利于扩大内需、稳定就业,中长期内有利于提升潜在产出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区域均衡发展。同时,基础设施投资还有利于改善居民福利,加强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保障国家安全。对此,必须把握好未来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向和重点。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向调结构、提品质方向转变,更好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加快有利于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设施建设,且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要顺应居民消费提档升级趋势。二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要顺应城镇化发展新格局。要以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统筹布局城市间物流设施,推动城市间水、电、气等各类市政管网合理衔接。三是加强涉及国家安全领域基础设施投资。要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四是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应对极端自然灾害影响。要在提高水利、电力、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设防标准的同时,加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风抗潮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推进江河湖泊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防洪防涝与调蓄设施建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五是加大绿色低碳基础设施投资,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要持续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电力对传统煤电等化石能源电力的替代,推进煤电清洁高效低碳转型,加快建设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特征相匹配的能源储运设施。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