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提出的重大命题,也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积聚更多智慧和力量的重要遵循。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燕连福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刊文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不断深化拓展“第二个结合”,不断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从而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详情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允熠在《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走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实践要求,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和拓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辟了一条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中华文明将不断铺展开新的时代画卷,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详情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耕在《光明日报》刊文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而进行,但又不能在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马克思主义是工业生产方式、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在农业生产方式、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社会功能的文化,我们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之点、契合之处,进而对那些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共同之点、契合之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并使二者融为一体,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必然;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观念上的反映和升华,又会反过来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将筑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文化根基。详情
以青年视角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上海市团校(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石雪、朱国栋在《中国青年报》刊文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有效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要坚持系统观念,引领青年积极锤炼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用讲故事的高水平促进中华文明传播的高质量。要在坚定政治立场的基础上推进中国故事讲述者的多元化,通过重点聚焦行业人才、充分发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有效调动平民英雄的传播潜力培育主力,形成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力量”。通过助力青年发现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塑造青年以更深邃的视角、更博大的胸怀、更自信的态度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形成优质传播内容的“大供给”。通过充分调动各社会主体的深度参与、全面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交平台的传播作用形成合力,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和案例塑造的全社会制造体系,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讲堂”,实现中国故事传播的系统化发展。详情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