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理论创新、城市群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卓琦:坚守好理论创新的魂和根】
湖南工商大学李卓琦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其次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沃土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同时要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张可云:城市群建设为探索统一大市场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指出,城市群具有探索统一大市场的良好基础,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排头兵”的优先选择。具体而言,城市群是城市的空间组合,依托城市群发展,强化城市间协作联系,有助于打破市场分割的局面,最大限度发挥集聚优势发挥地方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和高附加值化转变,有利于集聚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催生出更多新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城市群常住人口持续增长,有利于吸引新技术与新产业,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激发创新活力和激活消费市场,能不断降低企业的生产、交流和交易成本,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县域协同发展,促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群是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者,在信息共享、公共服务一体化和行政事务异地通办等事项方面进行积极尝试,能够为打破制度壁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丰富经验,将成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个突破口。
摘编自《光明日报》
【逯新红:深入合作推进绿色“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世界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逯新红指出,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繁荣之路,也是绿色发展之路。但也应看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突出,迫切需要完善相关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统筹完善绿色发展支撑保障体系,加强绿色金融合作,压实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一是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绿色标准对接,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准制定,鼓励行业协会等机构制定发布与国际接轨的行业绿色标准和规范,鼓励企业参照国际通行标准或更高标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提升沿线国家绿色发展水平。二是加强“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合作,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鼓励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搭建绿色“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平台,为绿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压实企业境外环境行为主体责任,加强依法合规经营能力建设,加大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加强绿色监管。四是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新型智库,进一步完善多边合作平台。
摘编自《经济日报》
【张立群:政府需承担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大职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承担着重大职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大多是基于整体和长远利益,以项目给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力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给全体人民生活需要所提供的整体和长远的综合效益以及总体的使用价值为目标。这些项目开发建设的中短期经济效益,投资回报率很多不达标,因此难以主要依靠市场引导。但这些项目高标准、高质量、适度超前的规划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我国人民长远的美好生活需求实现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发挥好政府配置资源的作用。中国政府有足够的能力组织各方面资源,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适度超前地推进好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一活动在当前恰恰可以起到政府投资带动全社会投资的关键作用。面向第二个百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对照,从现在开始的基础设施投资重点要从解决“有没有”向解决“好不好”转变。要在高标准保障未来现代化城乡体系、产业体系、生态环保体系、国防安全体系、人口分布体系等方面,全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