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乡村振兴、中华文明、信用惩戒机制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刘风雪:多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伦理建构】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刘风雪指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着人与自然之间丰富的生态伦理内涵。对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伦理建构,一是要坚持生态理念与绿色行动的统一。在思想上,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成为每一个人的道德共识及内在自律,让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感恩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入脑入心。在实践上,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有边界意识,对生态红线进行严格管控,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掌握好度;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决抵制粗放增长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新型产业的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上简约适度,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最终实现生态伦理在理念上和行动上的共同建构,引导全社会成员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存共生。二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任何个人都是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和促进共同体的稳定、和谐和发展。三是要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要践行多边主义,有效遵守和实施国际规则,使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我们既要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成果,又要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引领作用,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摘编自《光明日报》
【檀学文:在调整优化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檀学文表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又各有侧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目的是要同步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激发乡村活力,补齐乡村短板,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保障,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三者都内在地包含着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要锚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对此,可进一步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夯实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方面的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积累条件。我国有些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省份已形成了较为成功的低收入人口帮扶经验。其共性特征是根据省情民情,确定本地的低收入标准,逐步实现当地低收入户的收入水平提升。其他地区也可以根据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地方政府财力,以开发式帮扶帮助低收入户实现收入水平的跃升。需要注意的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应当符合基本规律:一是尊重市场规律,做好“土特产”文章,发挥当地比较优势和塑造产业优势;二是建立产业振兴带动农户就业创业、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在不断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大前提下,从多方面完善乡村产业振兴政策。
摘编自《经济日报》
【张树辉:数字技术拓展中华文明的赓续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张树辉表示,数字技术及其运用实践正在重构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与交往方式,加快塑造新的社会理念和治理模式,并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注入创新动能。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传统文化元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赋予了文化传承发展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可能性。一是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承载与延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化传承、数字化共享。数字化技术变革了文化的承载方式,又便利了群众对各类文化信息的获取和传播。二是数字技术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样化的呈现形式与创新活力,融合传承与再生底色,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数字文化产品以传统文化价值、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为核心内容,辅以各种数字化媒体技术全新呈现,给大众带来更直接、更生动的体验,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被广泛接受和传播,进一步提升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普及度、知名度和亲和度,进而促进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此外,随着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互动交流频率和体验的不断提升,实体世界与数字世界实现无感切换,沉浸式物联网融合体验无缝衔接,人与内容的跨屏交互,将逐步改变传统的单向内容呈现,使交互感成为文化数字化场景的重要特征,沉浸式体验被应用于数字经济文化产业中,大大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进而提高文化产品服务的吸引力。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榕、张伸宇:进一步健全信用惩戒机制】
厦门大学法学院张榕、张伸宇认为,信用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运行的核心机制之一,是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的有效抓手。随着失信被执行人跨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建设加快推进,“基本解决执行难”这一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并对营造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产生重要作用。当前,进一步健全信用惩戒机制,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要制定或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信用信息的收集、使用、公开和保护规则,确保信用信息安全和使用的合规性,防止泄露和滥用信用信息;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保障信用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失信行为的认定规则和惩戒机制,严格规范信用惩戒的适用条件、程序,确保信用惩戒依法依规进行;拓展惩戒措施内容,强化“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效果,促使失信被执行人及时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二是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统筹推进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包括信用交易、出资置产、缴费纳税、违法犯罪等方面信息的信用体系,构建形成覆盖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各个区域的信用信息网络。三是优化信用修复和异议制度。要在把握好信用惩戒的规范性和适度性,坚决避免滥用、过度适用信用惩戒的同时,建立有利于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信用修复机制。
摘编自《人民日报》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