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华文明和平性、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阶层流动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杰:中华文明和平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历史根基】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王杰认为,和平性是中华文明思想理念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必然要求。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反对军备竞赛,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中国毫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
【郑丽平:高校教育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郑丽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它关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前途和方向。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必须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更好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守我国教育的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聚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使命责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二要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引领的课程体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三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断增强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四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
【丁明磊:深刻把握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意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丁明磊认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发展趋势,数字化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能有效适应科研范式变革趋势。我们必须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加速布局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新技术研发与创新组织模式,形成优势互补、联合开发、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模式。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创新资源的集聚整合。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构建良好融通的创新生态。科技领军企业能够依托自身规模和技术优势,以国家需求和产业重大需求为导向,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推动形成各主体协同创新的体系化创新格局,进而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带动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在产品工艺、技术应用、市场推广、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创新,在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摘编自《经济日报》
【朱光磊、裴新伟: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仍然强劲】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朱光磊、裴新伟认为,在当前中国社会中,确实存在着贫富差距现象以及教育资源分布不够均衡等阶层流动受阻的表现,但尚不能说已经达到了一些研究成果和网络段子所强调的“阶层固化”的地步。从总体阶层来看,自1978年至今,代际流动率从38%一路上升到71%,在20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中,中国代际关联系数相当低,排第17位。这表明无论是从国内看,还是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社会的开放性相对较高。阶层流动区分为结构性流动与非结构性流动。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制度变化的影响,阶层流动以急剧性、跨越性、大规模的结构性流动为主。进入社会平稳运行期后,社会流动模式从机会少、长距离的“高铁模式”向机会多、距离短的“地铁模式”转变,以有序性、渐进性和稳定性为特征的非结构性流动成为阶层流动的主流。在此期间,先赋性因素对阶层流动的影响整体趋于弱化,后致性因素的影响则日益强化,父代职业对子女选择相同职业的影响力度不断下降,代际间差别得以瞬间弥补的概率有所降低,这是社会结构变迁过程的一个普遍规律,也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