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消费、现代流通体系、智能制造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郭跃文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郭跃文、张造群、张冰指出,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层面,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挖掘其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层面,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创新历史文化资源活化机制,让古人古籍“活”起来、让文物文学“动”起来,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供给;着眼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场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感受、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层面,创新话语体系,善用新媒体技术,推进中华文明、中国故事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深化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摘编自《光明日报》
【孙毅:打通数字消费堵点,促进消费扩容增质】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孙毅认为,随着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不断深度融合,数字技术驱动的新消费规模将会持续扩大,为我国恢复和扩大消费、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提供重要支撑。数字消费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硬科技”含量不足、企业数字化水平存在差异、市场监管有待进一步优化、面向新就业形态的收入分配体制尚未建立等问题,需进一步打通数字消费的堵点,促进消费扩容增质。一是加快推进数字消费的基础创新,夯实数字消费的“底座”。加大智能终端、通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基础研发力度,加强芯片、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互补性技术的技术投入。二是推进数字消费基础设施的普惠化、均等化发展,防止出现新的“数字鸿沟”。加快5G、移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设施共建共享;通过设立财税优惠政策,鼓励数字消费类企业到落后区域开展业务。三是聚焦关键消费场景推广技术应用,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无人车、服务机器人等示范及创新应用平台建设,加大智慧餐饮、智慧出行、智慧商圈建设投入;进一步融合数字消费基础设施与社会治理,打造“一刻钟生活服务圈”。四是不断优化数字消费市场环境,完善数字消费监管与治理。加强监管部门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监管的技术能力、优化监管队伍的人才结构;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及时掌握消费者反映强烈的违法违规事项;指导龙头企业率先垂范,带头执行互联网行业管理规范。五是完善数字消费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与新就业形态相适应的劳动服务与保障体系。积极针对新型就业岗位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和劳动、医疗保险体系。
摘编自光明网
【颜少君:多点发力推动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世界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颜少君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流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但也要看到,我国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还存在不少堵点,迫切需要用好用足我国具有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产业体系完备优势,推动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在补齐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层面,要科学规划和布局物流基地、分拨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等,建设应急物流调度平台和储备体系,完善应急物资的资源控制和保障供给机制;要着力构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对内补齐“最后一公里”短板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对外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物流大通道建设。在以创新驱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层面,大力推进现代流通与制造业融合,发挥流通的先导作用,及时向生产端传导零售、物流、仓储等关键流通信息,支持大型流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提高全链路供应链掌控能力。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层面,支持综合性流通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切实提升头部企业的供应链渠道控制能力和及时反应能力;重视搭建平台,整合大中小企业的力量,避免企业各自为战。
摘编自《经济日报》
【郧彦辉: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所智能制造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郧彦辉表示,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智能制造,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仍然存在诸如前沿技术缺乏系统布局、供给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应用规模推广深度不够等现实挑战。立足新发展阶段,要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全力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方面,开展前瞻性技术布局,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打好技术攻坚战,构建完善的创新网络;通过聚焦产业链短板,完善“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推进工艺、材料等基础性技术研究和智能传感、人机协作等共性技术研究。另一方面,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提升智能装备供给能力。加强智能装备和关键短板研制攻关,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智能装备应用孵化基地,加快高能级试验验证平台、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同时,注重场景驱动,开展多层次示范应用。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鼓励条件好的企业积极建设智能工厂;面向中小企业和重点地区开展多层次应用推广,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强化大型企业的引领作用,探索“链式”数字化转型模式。此外,夯实发展基础,提供全方位支撑和保障。推动建设智能制造合作伙伴,打造一批标准化、易推广、自主化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围绕关键技术,积极修订满足市场需求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推进标准的应用试点,对试点进行动态监测。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