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全球发展、“第二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企业科技创新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徐秀军:中国以身作则不断为全球发展创造新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徐秀军指出,6月27日,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开幕,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0位政界和工商界领军人物参加此次盛会。本届论坛将引领国际社会共同探寻全球经济风险和挑战的应对之道,共同塑造更加公平、可持续和有韧性的全球经济。面对日益上升的风险挑战,一些国家提出所谓的“降依赖”“去风险”方案,严重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试图让全球经济退回到相互隔绝、相互孤立的旧时代。与一些国家所谓的“降依赖”“去风险”方案完全不同,中国一直推动与世界进行更加紧密的良性互动,以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不断为世界注入更多的确定性。长期以来,中国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推动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同时,中国以自身开放来引领和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开放、共同开放,推动各种要素在全球生产网络或开放空间中高效有序安全流动。当前,为应对全球经济面临的多重挑战,增强全球经济增长信心,中国将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对话与合作机会,凝聚更多团结合作的共识。中国将发挥好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优势地位,继续促进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提振全球经济增长、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光明日报》
【颜晓峰:“第二个结合”体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基地研究员颜晓峰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不断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一方面,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正是在推进“第二个结合”进程中,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另一方面,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同时,实现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不仅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而且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
【郝永平、孙林: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郝永平、孙林表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蕴含着深厚伟力与创造活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由此才能形成强大凝聚力,集聚起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一方面,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为了人民。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为了少数人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代化。这一价值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另一方面,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依靠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开创性、探索性事业,历史上无经验模式可以借鉴。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发挥群众路线的强大号召力、动员力、组织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汇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前进的磅礴伟力。同时,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凝聚起人民力量共同奋斗,从根本上讲就在于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奋斗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从而汇聚起同心共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摘编自《经济日报》
【胡志平、姚卿:多点发力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胡志平、姚卿认为,在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天然具有联结科技与产业的动力,拥有对创新要素优化配置的主导地位。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支撑,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方面的主体地位层面,健全科技创新政策的企业咨询制度,提升企业在科技创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支持企业参与科技重大顶层设计、重大决策,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激励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主体层面,对研发投入强度高且创新产出突出的企业、企业主导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或创新合作平台,进一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国有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考核措施,加强对不同行业研发投入的分类考核。支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科研组织主体层面,从制度层面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创新项目制度,以制度形式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项目研究制度;在机制层面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高校科研院所协同科研组织机制。保障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主体层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法律制度,出台相关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法、条例等法律法规;设立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金,有效拓展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渠道;畅通科研人才流通机制,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企业需求招生导向设置。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