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带来的种种冲击,需要深刻把握数字化变革带来的生产方式转型、产业结构重构、治理方式变革的历史趋势,进一步激发数字化变革新动能,引导人们尽快适应数字化生产生活方式。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围绕“数字化变革”主题展开解读。
充分认识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我国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几方面趋势性变化。一是从规模扩张转向创新提质。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规模不断壮大、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二是从局部受惠转向共享普惠。数字经济活动加快向不同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三是从无序生长转向健康发展。我国加大对数据、算法等领域的治理力度,不断规范平台经济竞争秩序,强化反垄断,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数字经济治理成效逐渐显现,已经形成规范有序的健康发展态势。四是从传统企业转向新型实体企业。近年来,一批新型实体企业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数字产业新生态、技术赋能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从单纯追求增长转向统筹发展和安全。随着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如何有效应对诸多安全风险日益成为重要课题。对此,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协同保护,推动网络安全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数据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详情】
发挥“数字乡民”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数字时代人才流动的新特征改变了人才进入乡村的方式,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数字化工具助力“数字乡民”克服工作空间的约束,实现在乡村完成工作,在线维持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其带来的资本、技术、市场和运营理念等发展要素,不仅为既有产业提档升级提供了可能,还推动了乡村文化产业、特色产业、县域电商等新产业形态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数字乡民”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需要进一步催化他们与乡村要素之间的化学反应,推动这些资源与县域社会和既有产业充分融合、共同发展。一是要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支撑平台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等方式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二是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建立各种平台和渠道,推动“数字乡民”与周边的村庄和居民形成有效且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要充分发挥“数字乡民”的技术和理念优势,通过举办各类培训、县域创业大赛等活动,为乡村培养本地人才,将外来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在地化的内生发展动能。【详情】
在新形势下加快构建数字法治体系。加快构建数字法治体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紧迫任务。面对我国数字法治实践的快速发展,加强对数字法治的理论研究已成为中国法学界的重大课题,应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数字法治作为当今世界法治的新形态,不仅推动法治机构、法律职业、社会主体等传统法治要素发生新变化,而且产生出数字科技、技术规范、数字基础设施等新法治要素,从而形成了数字法治的新构造。加快推进数字法治新基建,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其次,数字法治借助数字科技之力,形成了超越传统法治形态的新思维方式。进入大数据时代后,随着数据收集、存储、处理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法律人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和处理有关领域所有法律数据,实现对海量数据的一网打尽,从而更全面、更系统地把握既有情况。再次,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法院都普遍重视数字技术在司法领域深度运用,纷纷开展电子法院、网络法院、智慧法院、数字法院等方面的探索,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数字司法革命。最后,数字法治正在开辟万物皆可连通、万物皆可共享、万物皆可复制、万物皆可监控、万物皆可计算、万物皆可智能的未来法治新图景。【详情】
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应加快数字化建设赋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数字化育人、数字化办学、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保障等软硬件基本要素。但核心在于处理好“数字化发展”与“人的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基于学习者学习需求推进教育模式变革。一方面要注意学习资源的开发、选择与整合,真正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多样、便捷、系统化、可获取的优质有效资源。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变革、创新与重构,为学习者提供灵活的学习条件,真正实现“以学寻教”。要基于教育者教育实践提升数字素养。不仅要把数字素养纳入教师发展评价体系。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维度,不断促进高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发展。还要整体推动高校数字化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运用数字化平台、方法和手段,促进优质资源普惠共享,提升教师数字化培养效能。要基于管理者加强有效管理的治理体系建设。推进数据平台建设与管理需要相适应,围绕管理需要,大力完善中心数据平台的系统性和融合性,打破信息孤岛,进一步释放和提升高校数字化治理的潜力和效能。推进数字文化建设与管理素养相适应。【详情】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