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劳动精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第二个结合、党的创新理论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唐庆:不断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唐庆指出,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显著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中内蕴着勤于劳动的基因。建功火热时代,奏响劳动之歌,迫切需要新时代劳动者坚定理想信念,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源源不断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动力支持和精神支撑。一是营造崇尚劳动的浓厚氛围。崇尚劳动就是要在全社会牢牢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通过思想宣传、舆论引导、实践养成等方式,大力倡导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切实保障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崇尚劳动的浓厚氛围。二是培育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只有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才会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从事劳动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才能真正懂得“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也才能最终做到“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三是锤炼辛勤劳动的意志品质。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广大劳动者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越需要勠力同心、接续奋斗,越需要常葆辛勤不息、实干笃行之姿,以高涨的工作热情促发展、抓落实,迈向通往伟大梦想的光辉前程。四是锻造诚实劳动的优良品德。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外部诱惑,广大劳动者应注重从劳动中锻造优良品德,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保持定力、严守规矩,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
【程宇昌:探索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教授程宇昌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我们要探索多样化途径,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要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目标。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链延伸环节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让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显著增加广大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要以深化改革探索多样化途径。推进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同时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途径;要以城乡融合发展激发动力。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引导城市资金、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进入“三农”领域,解决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资金、技术短缺等难题,增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引导城市人才去乡村创新创业,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人才助力。此外,还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改造传统农村集体经济,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业态创新,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泓峻:“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泓峻表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经验总结。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过程,既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改变中国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创新与发展的过程,而其创新与发展的语境,就是中国自身的国情与民族文化传统。就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多年来形成的历史联结而言,其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检视、批判、选择、改造,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过程中完成了现代转型;另一方面,通过与中华文化传统的相遇,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形式到内容,被打上了“民族化”的烙印,最终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一方面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保证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方面的主体性;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也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它既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在这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胡敏:在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上下更大功夫】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社长胡敏认为,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要立足忠诚学,实现以学铸魂。通过学习,就是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二要带着问题学,实现以学增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着力解决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群众急难愁盼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三要对着整改学,实现以学正风。要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职责,把学、查、改有机贯通起来,全面查找自身不足和工作偏差,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动真碰硬,坚决破除自身思想上行为上作风上的“思想尘”“贪欲害”“心中贼”问题。四要承载使命学,实现以学促干。要通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从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蕴含其中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新业绩。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