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民营企业、国内外大循环、国有企业改革、高质量充分就业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胡金焱:推进民营企业积极投身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认为,民营企业在经济增长、稳定就业、促进增收、保障民生等方面贡献巨大,已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要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要推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民营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支持引导以传统产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加快绿色化、数字化、高端化转型,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进入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新能源等新动能产业。引导中小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要增强民营企业家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促进共同富裕。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经营实践理念,增强民营企业家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引导企业更加公平地做好初次分配,“做大蛋糕”的同时也要“分好蛋糕”。依法合规经营,支持国家再分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
摘编自《光明日报》
【姚枝仲:着力提高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姚枝仲表示,要在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中增强国内循环内生动力,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中提升国内循环可靠性,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增强国内外循环活力和安全性。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要在增强国际话语权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程度,并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
摘编自《经济日报》
【佘子豪、周海晨、严雪蕾: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佘子豪、周海晨、严雪蕾认为,站在新起点上,国有企业亟需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下更大力气纵深推进改革。要理性看待国企改革进程中的短板弱项,全面谋划新一轮深化改革行动。一方面要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培育高端科技人才团队上取得新突破。不断加速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大力推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内部专业化整合,提高企业集中度,增强集约化管理。大力推进产业化整合,立足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在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内部,还要突破现有领域,向全社会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张开双手,用市场化方式进行股权合作。持续推进国企的重组整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有力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厘清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责边界,加快建设专业尽责、规范高效的董事会。持续优化评价责任机制,健全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全员绩效考核机制,构建完善全员新型经营责任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注重国企民企的协同发展,支持国有企业适时引入高度匹配、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促进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李长安: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长安表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首先要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协调发展。继续鼓励创新创业活动,完善营商环境,为更多市场主体涌现创造条件。只有市场主体持续增加,才能为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就业优先政策的内容和实施路径。大力推进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和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将就业纳入宏观政策目标体系首要位置。大力发展就业友好型经济,扶持就业友好型企业。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解决信息不充分、不对称造成的岗位与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矛盾,这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制度性基础。再次,要高度重视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高校专业设置更多与市场需求对接,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强化企业培训的主体责任,特别是针对当前出现的“去技能化”倾向,注重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增强他们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最后,要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建立合理的、与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水平相适应的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高度重视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在内的全体劳动者权益保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