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好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开展国际传播,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更加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光明网围绕“国际传播”主题,邀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教授进行系列访谈,深刻探讨我们国际传播面临的困局、如何开展国际舆论斗争、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打造新的自主平台
问:北京冬奥会期间,外国运动员在国内外的视频平台来分享他们冬奥期间的一些生活、见闻,向国际社会展现了我国的良好的形象,这对于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来说有什么启发?
陈开和:现在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大家都愿意去表达,因此我们的国际传播,不论是传播渠道也好,传播主体也好,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冬奥会期间,外国运动员向国际社会分享自己的见闻经历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其关键点在于我们给外国人创造了分享的条件,从而实现了多元主体的国际传播,让在华的留学生、运动员等各个层面的主体愿意用各种形式来分享在中国的见闻。
不过举办国际性的重大活动毕竟不是常态,因而就要拓展其他的渠道。各种类型的在华外国人很多,要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成为传播中国故事的重要主体。由外国人讲述的亲身经历、实地见闻,可以为海外受众提供新的中国信息来源,逐渐影响更多想要客观认识中国的人。
此外,要向世界呈现一个完整、真实的中国,始终离不开我们自己国际传播平台的建设。平台的方式多种多样,加强现有的各类媒体平台,打造新兴的中国数据库和信息检索平台等,都是需要的。关键在于要能够呈现权威、客观、真实、生动的关于中国的信息。给希望了解中国的国外受众提供最直接的信息渠道。
“中国故事”要立足中国用心去讲
问: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应该从哪些维度来展开,才能把中国声音和中国发展的这些成果给展示出来,传递出去。
陈开和:回到我最开始提出的“展示性”和“论述性”的问题,这两个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说展示性方面,国际上不管对中国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如何,不管是敌对还是友好的人士,对于中国国力的上升是国际上普遍承认的,这是因为我们发展的成果很好地展现在了国际社会面前,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跟10年、20年前,以及更早的阶段相比有很大变化。在发展成果这方面我们有大量的内容可以去展示,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把环境的变化、乡村的变化、高校的变化、交通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各行各业各方面的变化真实地呈现出来。
在把这些变化呈现出来之后,就可以进一步讨论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也就是通过论述性的方式讲中国发展背后的故事。这就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制度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党的领导,这也是事实。讲好中国这些年发展的故事讲深入了,自然也就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了。我们的党政和社会上的各个主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像西方所理解的,社会跟政府之间是对抗性的关系。这和我们的制度相关,同时也根植于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之中。在这方面,中西方在价值体系和实践层面都是有差异的。由于这种差异,我们看到西方主流媒体报道中国、理解中国,往往有个大致的框架,他们习惯于聚焦在社会层面,聚焦在社会层面的某一个具体的点,而且希望借此来呈现社会跟政府之间是一个怎么样的对抗关系,这是他们叙事框架。他们很少愿意去多讲党和政府的努力,多讲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的故事。
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根本原则还是实事求是,用事实讲故事。真正想要了解中国的人很多,他们希望多看可靠的事实,不仅是具体的个别的事实,也包括总体的情况,然后希望了解事实发生的真正原因。治国理政是属于比较偏向解释性的内容,但这个解释性也不是去讲概念,还是得用事实和故事去讲、去解释。
此外,前面也提到过,国际传播是跨文化的,文化和思维习惯的差异,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差异还不能等同。我们在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要照顾到这些差异。比如,在思维方式上,我们中国人比较习惯于整体思维、综合思维,而英美人则比较习惯于分析思维、部分思维,他们更容易接受切入点小的故事。我们讲中国故事,在指导思想上要有总体思维、宏观视野,但落点要具体,要能够围绕某一个具体的人,某一个具体的村庄,某一条具体的河流等等来展开,从小故事去入手去对接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习惯。
(光明网记者李彬采访整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