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学习研究与宣传阐释,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于2023年2月17日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华政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历史·实践”学术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由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主持,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致欢迎辞。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家林、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秘书叶柏荣、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阮博分别主持三个阶段的主题发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余位学者参与研讨。与会专家学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度交流。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党的领导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才能把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整合起来形成最强大的力量,才能顺利渡过险滩急流,才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指出,从理论逻辑来看,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本质的规定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方向、特点优势、进程效果。从历史逻辑来看,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从现实逻辑来看,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通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从价值逻辑来看,党的领导确保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凝聚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关于这个问题,郭为禄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证。在历史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构建了日臻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动力和方向。在实践路径上,中国共产党坚持思想引领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自信自强与开放包容相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方略、特色和优势。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一玲认为,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领导逻辑。从历史上看,党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通过政治革命建构现代国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此外,政党精神体现政党灵魂,党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永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并将政党精神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要素体系之中,实现了政党精神与现代化价值的有机融合,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因此,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叙事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性。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解放生产力,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消灭剥削压迫,保证社会成员过上美好生活;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本国与世界的关系看,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觉,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刘靖北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五重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从理论发展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渊源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文明发展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沃土。从历史发展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发轫于近代中国的上下求索。从实践发展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从现实发展逻辑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着重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前提。首先,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前提是指在相对现代性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除了“人口规模巨大”以外的四个特征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以“两个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性的批判超越使得它们跟现代化的结合成为可能,这种结合的可能反过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前提。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角度,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四个维度的叙事。从历史叙事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其主题是实现民族复兴。从理论叙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与复兴一体推进谋划的理论叙事。从国际叙事来看,把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讲透的前提是把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讲透。从文明叙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同时包含着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创造一种新文明类型。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认为,从系统哲学的视角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首先,系统观念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方法,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性思想及方法论的发展。其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系统擘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引领,并已成为理论自觉、信念认同与战略自信。最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系统构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是对五大文明的跃升、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家林指出,现代化是包括理性化、世俗化,民主化、法治化,市场化、城市化等在内的、与工业化相适应的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现代化”这一抽象概念既具有学界共同认可的一般性规定,但对其所包括内容的具体理解及其实现的具体路径,则因其与特定社会相联系,又具有差异性。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一般理论与中国特殊的现代化实现路径相结合的结果,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中国理论话语表达,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体现。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叶海涛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与本质要求。自然观的嬗变是理解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和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演进的核心线索。从“巫魅”自然到为自然“祛魅”再到“还自然之魅”,从“自然图腾”“大地母亲”到“人定胜天”再到“和谐共生”,人类经历了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形态演进。世界现代化浪潮中,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紧张与冲突,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特别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论遵循与行动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集中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和世界现代化理论;二是使得占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彻底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的版图;三是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持续动力和全新机遇;四是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为人类对更好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五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六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和方案,也蕴含人类发展的普遍经验和共同智慧。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认为,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独立自主、整体推进、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提供新模式,充分彰显了自主实现现代化的可行性;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人本逻辑、全面发展、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提供新形态,深刻揭示了现代化本质内涵;第三,中国式现代化从理论范式、全球治理、社会制度等为世界现代化贡献新智慧,为系统性解决中国问题和人类问题提供了方法路径和目标方向,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开拓了广阔空间和光明前景。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以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为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体系、制度体系、价值体系等对资本进行了规范引导,在保留资本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不断发展、激发社会活力的过程中,有效克服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和国际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不仅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方法论层面,更应该在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世界历史进程中来把握,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守正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守正和创新体现三个把握。其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确定性内涵。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传递了中国立场、智慧和价值。其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复合叙事。中国式现代化贯穿“两个结合”,是包含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性变革与实践等思想要件的复合叙事。其三,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探索创造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主体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认为,百年党史是一部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史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思想史。百年大党理论创新的成功密码主要在于:以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相支撑为根本前提,以立足实际并回应问题相结合的守正创新为关键,以创新理论指导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相促进的实际效果为基本依托。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可以实现理论创新成功,又预示着党未来推进理论创新能够继续成功。
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俊峰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跨越式”现代化思想的实践与飞跃。中国式现代化坚守马克思对西方“现代社会”批判与超越思路,遵循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理论实践,根植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批判汲取国外现代化的优势资源,既超越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东欧市场社会主义、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等关于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辨,又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明晰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方略,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跨越式”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范例典范,为人类现代化事业提供新的选择。
华东政法大学博士李松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存在着“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张力。中国式现代化能否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以展示其“世界意义”,是一个由“逻辑论证”到“逻辑确认”的过程,所以仍需学术共同体贡献更多“智识”。为了应对西方话语霸权的冲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中国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工作。“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是对中国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突破口”。因此,如何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凝练成几个“核心概念”以便于更好地分享中国经验,是我们需要努力去开拓的方向。(供稿:朱颖,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阮博,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