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和美乡村建设、积极财政政策、网络谣言治理、农业农村现代化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丽红、赵一夫:统筹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王丽红、赵一夫指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点多面广,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理念。在统筹布局上,更加注重软硬环境“双管齐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尽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加快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在宜居宜业上,更加注重保护发展“双措并举”,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按照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开展创业创新,探索将乡村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路径;在和美乡村上,更加注重塑形铸魂“双标并达”,注重乡村治理机制培育和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社会自治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持续加强乡村精神文明载体建设。
摘编自《光明日报》
【吉富星: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防范风险】
吉富星认为,当前政府债务虽存在局部风险,但风险总体可控,具有较大发力空间,积极财政要扩大有效投资,也应加强融资规范,注重防范化解风险。从具体措施来看,一是要开好政府举债“前门”,保持合理赤字水平及债券规模,提高投资规范性和效率性,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算好“经济账”与“综合账”,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加强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二是要发挥财政政策对社会资本撬动作用,发挥好地方政府在解决市场准入、融资落地、信用履约等痛点中的作用,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加大对民间资本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三是要重点加强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规范,注重地方财政承受能力、杜绝新增隐性债务,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债务和资产,理顺政企关系,形成政企界限清晰、责任明确、风险可控的良性机制。
摘编自《经济日报》
【朱晓娟:网络谣言治理要抓好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朱晓娟指出,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其治理更多是事后处置,虽能发挥一定的威慑作用,但谣言产生的负面效果难以及时消散。网络谣言的治理需要注重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与事后的追责与救济。在立法环节,应完善现有一般性立法中的网络谣言治理规则,准确界定谣言的概念、类型,明确不同主体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义务与责任、网络谣言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网络谣言治理的具体措施与程序、法律责任及其衔接等内容,必要时可考虑制定统一的互联网领域基本法律并专章规定网络谣言治理的内容。在监管环节,应建立健全网络谣言治理协调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与信息共享,正确处理个人权利和行政权力的边界,积极利用信用评价体系,将网络谣言治理重心前置。对网络平台主体而言,应积极进行内容的源头审核和谣言反制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充分落实网络实名制等相关规则,建立健全专门的辟谣通道。对公众引导而言,要积极进行网络素养教育和互联网伦理培育,鼓励网民积极对网络违法行为和有害网络信息进行举报和监督,共同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摘编自《光明日报》
【陈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一方面要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扎实开展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的优化调整,切实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利,以县域为单元统筹开展规划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另一方面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权益转让改革,扩大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成果,实质性启动土地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同时还要扎实推动组织振兴,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通过乡村治理现代化助推乡村治理范畴的逐步明晰、乡村治理体系的规范化正规化,以及乡村治理体制跟随城乡一体化趋势作出适应性调整。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