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国梦、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数字人才培养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冉小毅: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冉小毅认为,一百多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凝聚亿万人民创造伟力,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他认为,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各方力量,奋力实现中国梦,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步调一致向前进。二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聚力。有明确奋斗目标的团结是最牢固的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根本在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三是发挥人民创造伟力。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五是用好统一战线法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摘编自《人民日报》
【郭绍均:把握推动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绍均认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着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需科学把握一系列辩证关系。一是把握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关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既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参与者,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受益者,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激发其内生动力。二是把握好坚持总体目标与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关系。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三是把握好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关系。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四是把握好做大做好“蛋糕”与切好分好“蛋糕”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五是把握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处理好两者关系,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摘编自《经济日报》
【郜亮亮:深刻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土地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郜亮亮认为,在以往理论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统筹国内和国际最新形势,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新、更迫切、更具体的要求——“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个着力”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当前阶段必须以安全为本、以协调为纲、以效率为要。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表明高质量发展要对投入产出进行综合考虑,既要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还要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由我国目前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发展形势决定的,目前仍处于一个战略机遇与风险并存、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的时期,因而需要把经济发展的安全和韧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高质量发展在接下来一个时期要着重解决的问题。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的要求,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其中城乡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是经济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佐军:适应数字化时代需要 加快培育造就数字人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李佐军认为,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各国竞争的主战场。数字技术、数字产业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最前沿,知识和技术含量高,要想在竞争中取胜离不开人才的作用。我国数字人才指数不断增加,但数量上仍不能满足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缺口很大,其主要原因在于,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对数字人才需求井喷式发展,但人才培养需要时间,因而导致的供需不平衡。此外,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产学研协作培养不足、数字技能职业培训滞后、人才引进不足、人才激励不够等都是我国数字人才供不应求的重要原因。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培养数字人才。一是健全高校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数字经济领域新学科建设,鼓励和支持高校在专业设置、师资配备、招生规模等方面向数字人才倾斜。二是强化产学研协作培养数字人才,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的专家、设施和资金等资源,联合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数字人才。三是加快数字技能职业培训机构和平台建设,鼓励发展市场化培训机构,健全数字技能职业培训体系。四是完善海外引才引智制度,制定海外数字人才引进规划和需求清单,不断扩大海外高素质数字人才引进规模。五是深化数字人才“引育留用”体制机制改革,激励更多相关学科人才到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领域发展。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