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乡村数字经济、大运河文化、团结奋斗、品牌建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刘强、徐生霞:把握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强、讲师徐生霞认为,必须深刻认识乡村振兴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把握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加快推进乡村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将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纳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局来谋划,又要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乡村产业发展结构、技术和人才保障能力,因地制宜优化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农村地区还应做好乡村数字经济平台建设工作,利用数字经济平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要加快搭建智慧农业服务平台,为特色产业谋思路,为农民致富找门路,为乡村振兴找出路,加快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又要完善乡村电子商务平台,为乡村电子商务从业者提供线上线下多元化支持服务。还要强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有关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的科技信息。在稳步推进智慧农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等建设的基础上,各地应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培育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挥比较优势,探索数字乡村产业新模式。结合本地乡村发展特点,进一步明确本地数字化转型重点,推进分类实施,加快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普及与应用,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现代乡村新业态。加快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带动农产品提质、农民增收。
摘编自《光明日报》
【张环宙: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浙江外国语学院大运河国际研究中心教授张环宙表示,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不断创新保护传承利用的方式方法,努力建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让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彩。要以大运河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基础,聚焦重大思想文化问题开展深度研究,生动呈现大运河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资源精神内涵。要加强大运河文化系统研究,整理挖掘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所荷载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构建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要大力培养专业研究人才队伍,推进大运河文化研究机构建设。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还要善于运用现代文化呈现形式和技术手段,创新方式方法,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机制,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等统一起来。又要拓展活化利用方式,加快推进文化数字化进程,建设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官方网站、数字云平台、数据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场景重新呈现大运河的辉煌历史和发展脉络。还要深化国际交流互鉴。加强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积极与其他国家的运河沿线城市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交流合作。
摘编自《人民日报》
【姜卫平、杨彬彬:深刻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姜卫平、杨彬彬认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更加紧密的团结、更加顽强的奋斗,把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不断推向前进。要不断增强团结奋斗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一是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汇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二是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团结奋斗的正确方向,激发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更好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三是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四是要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激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要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养成斗争本领。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关利欣:把握品牌建设的新时代要求】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表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品牌发展理念和实践深刻变革,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对我国品牌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一些领域,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品牌运营能力仍然滞后于发达国家,亟须培育一批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知名品牌。因此,一是要在生产领域提升品牌产品和服务品质。支持企业提升技术和质量水平,塑造提升品牌形象,丰富品牌文化内涵,深度挖掘用户需求,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鼓励消费品行业发展个性定制、规模定制,培育一批高端品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创新发展体验服务、共享服务、智慧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二要在流通领域提升品牌全链条经营推广能力。在提升生产企业品牌营销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流通企业的营销推广功能,增强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积极引导和培育大型化、国际化的专职大批发商和代理商,打造功能完善的现代化专业市场平台。强化零售终端品牌服务能力,建立及时、高效的消费需求反馈机制。三要在消费领域营造良好自主品牌消费社会氛围。广泛开展品牌宣传推广工作,引导消费者认可、信任优质自主品牌。凝聚社会共识,培养消费者自主品牌情感,树立消费信心,扩大自主品牌消费。四要在政策措施上优化品牌创新发展环境。完善科技创新制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强化质量基础设施。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