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祎雯(河海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水是生命之本、文明之源,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稳定的关键资源。作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国际河流的流域面积占据全球陆地总面积的45%,其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河流径流量的60%,流域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40%。中国共有国际河流110多条,其中主要国际河流15条,分布于东北、西北以及西南三大区域,涉及20多个国家30亿人口,成为中国开展周边外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媒介。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流域国家“各扫门前雪”般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国际河流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剧烈,国际河流的协同治理迫在眉睫。在这一现实背景下,中国充分展现大国责任与担当,以“水”为纽,以河流为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河流的共同治理与保护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
命运共同体,即“同呼吸、共命运”“在安宁时共同发展、在危机时共同应对”的集体合作组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倡导“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四个坚持”,即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等亚洲国家基于区域合作经验,结合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发展形势所提出的理念和制度创新,其重要原因是亚洲国家希望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共同应对安全威胁。由于国际河流流域国家地理位置邻近,加之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流域各国的治理矛盾和分歧出现扩大趋势。国际河流的空间区位决定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共生性和利益共享性,多数亚洲国家也认识到要推动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对国际河流进行共同管理和保护,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与合作之路,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跨界河流水资源的共同开发和保护,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调治理机制,是形成流域国家利益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坚持多边主义,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
国际河流是流动的生命空间,也是沟通区域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助于串联各流域国家的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系统,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国际河流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属性,其治理、开发和保护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涉及各国主权和安全、外交、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政治议题。国际河流所具有的水体流动性、水道连通性、生态系统性与利益相关性等特点,决定其开发和治理过程存在着利益多元化和治理整体性,需要多国共同参与,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基于全流域做出整体统筹与全面设计。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推动国际河流协同治理,要求尊重国际河流的自然性、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和河流的共同利益相结合,促进人类社会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提。国际河流协同治理,应从流域整体利益出发,建立政府为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主体互动合作的多中心治理格局。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导者,应从维护人类与河流利益的角度出发,以国际河流协同治理和完善为基础,以实现河流的经济利益、生态利益、政治利益、安全利益和文化利益等为综合目标,以推动全流域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为目的,兼容差异化的价值理念并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明确治理框架内多主体生态责任和权利,联合流域内各国、各地区共同参与,把维护河流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作为各主体利益追求与合作的基本约束,为国际河流的协同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形成了多条经济走廊,也覆盖了从亚洲大陆到欧洲的主要国际河流区,为国际河流的协同合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广阔前景。中国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与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固定交流机制,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国际河流合作治理模式,促进流域经济繁荣和生态稳定。
加强国际合作,增进民生福祉。在共同体视域下,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水为纽带,与共建国家在跨界河流水文报汛、工程建设、联合考察及应急援助等方面建立多元化交流协作机制,为多国提供河流水资源及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等技术咨询,实施多项灌溉、供水、防灾减灾、大坝安全等民生水利项目合作,共同应对洪水、干旱、冰湖溃决等自然灾害,惠及多个跨界河流流域地区。在帮助周边国家提升流域治理水平的同时,通过联合研究、示范项目建设等途径不断增进国际交流合作,改善了亚非拉多国的用水条件,缓解当地水源供给不足和农业发展落后问题,显著提高当地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社会民生提供保障,为国际河流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深化政策沟通,推动携“水”共赢。作为世界上治水任务最为艰巨的国家之一,中国在应对自身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挑战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经验,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和国际组织的政策沟通,在防洪减灾、水电开发、灌溉排水、水文监测、水资源管理、河道整治及能力建设等领域,通过信息交流、对话协商、政策协作等方式,消除技术交流、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过程中的沟通障碍,加强相关国家和地区流域治理政策的协调性。其中,澜湄合作机制已成为“一带一路”共建过程中次区域合作的典范,成员国保持互联互通,在机制建设、战略规划、资金支持、务实合作等方面取得持续进展,并在中国建立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提升了澜湄区域的水治理能力及流域合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此外,中国同欧洲先后建立水资源交流平台和水政策对话机制,有效推动中欧水行业的政策交流、科研合作和经贸往来,提升了中国水利的国际影响力。
开展设施联通,注入发展动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国际河流治理问题上,中国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改善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为重点,充分发挥中国在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在水电站、水坝修建方面的实践经验,参与多项周边国家和流域地区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所共建的多功能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推进了对国际河流水资源保护性、可持续性开发利用,在发电、供水、灌溉、防洪等方面发挥出综合效益,有效解决了共建地区的电力短缺问题,助推其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为其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也成为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地球将生命联系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而“水”成为其中的关键纽带。世界各国需共同携手,合作共赢,有效推动流域可持续发展,实现各国长远利益最大化,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