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 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副主任、一级巡视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战略高度出发,科学解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根本遵循。
(海报:杨经国)
新的高度: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理论品格: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也标注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新高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国传统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过程中,使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一思想中的许多基本理论观点,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是对中国传统理念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升华而形成的。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和重塑,在价值体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书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反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特别是近代以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首次对中华民族长期奋斗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作出科学概括,创造性提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并把它们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价值追求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践行、丰富、发展了中国精神,使中国精神在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时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事关全局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关键作用,深刻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地位作用,指出它“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把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体现出我们党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并强调“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使得“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基于这些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任务,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把其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这些重要论述及理念以宽广的世界视野、深刻的历史思维、长远的战略眼光,擘画了铸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辉煌的光明图景,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也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加坚强的精神支撑。
历史使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进一步指出,“两个结合”是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取得伟大历史成就的根本经验之一。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从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入手,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重要地位,在党的创新理论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从思想文化发展规律来看,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上的融通合一,是影响这一过程最深层、最关键的因素。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要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就必须深入推进它的本土化进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这个基本前提下,第二个“结合”事实上指明了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但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使它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再创新辉煌,同样需要通过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来实现自身的提升与飞跃。只有回应时代需求,承担起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的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长盛不衰、枝繁叶茂,才能更好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繁荣途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我们既要固本守根,也要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这一要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起,确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途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解决了传承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问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指明了科学途径。
要坚持辩证扬弃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骄傲自大、固步自封,也不能妄自菲薄、数典忘祖。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正确取舍,着力挖掘、阐释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优秀的内容,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要坚持科学方法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丰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展现其生命力和创造力。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化,找到它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充分发挥其资政育人、文以化人的作用,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要坚持胸怀天下,洋为中用、海纳百川,虚心学习借鉴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要抓住机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传播出去,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