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凝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力量,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的指导下,光明网开设“实践新论·非凡十年”网上理论传播专栏,持续推出系列理论解读文章和新媒体产品,充分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系统总结十年来“中国之治”的伟大成就,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
作者:李旭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一个政党对人民的使命担当。回首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不同时空不同表述,饱含的却是一样的爱民情怀。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基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所在、使命所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车轮驶入快车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目前,我们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互补性增强;城镇棚户区改造3961万套,惠及9000多万居民;老旧小区改造惠及2000多万户,住房条件改善;1.8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进城成为城镇的常住人口。
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用好财政税收制度推动全国均衡发展。10年来,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科学技术支出累计7.1万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超过29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累计23.11万亿元;加大民生支持力度,财政转移支付向基层倾斜,向不发达地区倾斜。
我国政府教育支出从2012年的2.12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82万亿元。这种增长不是“撒胡椒面”,而是在扩大支出的同时推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教育水平历史性提高,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缩小,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甚至超过了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学率提升至88.1%,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
政府卫生健康支出从2012年的805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8659亿元。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大幅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向全国,超过85%的县级医院具备二级医院服务能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增强。
政府社保就业支出从2012年的1.26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44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比2012年增长近80%。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5:1。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养老金全国统筹迈出新步伐,养老保障体系覆盖人口全球第一: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7.9亿增加到10.3亿,发放标准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5.4亿增加到13.6亿,报销比例持续增加,居民医保的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610元,惠及10亿城乡居民。人民生活进入相对殷实富足阶段。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好“蛋糕”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稳定的工作、满意的收入,都仰赖一个平稳健康发展的经济。1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由2012年11.4%上升到18%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美元,正在冲击高收入国家门槛。这个成绩来之不易。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党运筹帷幄,把握国内外大势,适时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在危机中寻求主动。
综合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不断完善。积极的财政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有效降低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精准实施减税降费,2013—2021年,减轻企业负担超8.8万亿元。科学安排政府债务规模,2015—2021年,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2.2万亿元,支持扩大有效投资。10年来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持续激发,全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累计达9315万户。
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支持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稳定。一是前瞻性降准,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二是引导贷款市场利率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进一步下降,降低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激发融资需求。三是出台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2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再贷款、400亿元的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同时对绿色、小微等薄弱环节精准支持。四是出台加强金融服务、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23条政策措施,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发展成为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第一动力。2021年,全社会的研发费用是2012年的2.7倍,基础研究费用是2012年的3.4倍。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10年上升22位。多款新冠疫苗、检测试剂和治疗药物有力支撑了新冠疫情防控。疫情能防住,经济能稳住,科技进步功不可没。
10年来,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有序运转,产业链供应链在疫情中接受考验;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的资源全国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完善分配制度改革,切好蛋糕共享发展成果
既要发展生产做大“蛋糕”,又要调整分配切好“蛋糕”。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依靠共同奋斗过上更美好的幸福生活,反对福利主义,不搞劫富济贫。第一,千方百计提高百姓工资等收入。把经济增长主要建立在劳动报酬提高驱动的内需上,而不是出口或者随着量的增加边际效益递减的投资;对投资依赖过多,会提高债务负担,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债务和经济风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第二,以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百姓多渠道增加收入。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在促进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的过程中,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第三,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最大程度实现社保基金的互助共济功能。保障是兜底的收入;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运用各种政策“调高补低”,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实现富裕。
二是用税收政策支持百姓过上幸福日子。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税收支持力度,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起征点连续提高到15万元,连续多次降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享受门槛,延续实施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支持政策,降低市场主体负担,促进稳岗就业。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上亿自然人纳税人税收负担明显减轻,综合所得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自然人纳税人,大部分不用再缴纳个人所得税。不仅支持经济健康发展,还直接减轻个人税收负担,增加群众可支配收入。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没有开放,就没有进步,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这10年,我国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成立新开发银行,促进“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今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意味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贸区正式落地。中国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税收协定网络覆盖112个国家和地区。发起建立首个税收领域多边国际税收平台——“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自主将关税总水平从2010年的9.8%大幅降至7.4%,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12年以来,我们对外签署9个新的自贸协定,包括和瑞士、韩国、澳大利亚等,大部分商定的关税为零的商品比例达到90%以上。2012年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4.4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二;2021年增至6.9万亿美元,连续两年全球第一。
一场世纪疫情把世界各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病毒。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进国际抗疫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加强互利合作,共赢多赢。如果说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让要素在全国配置,全球合作则可以在更大范围促进要素最优配置。人民群众可以在更宽广的空间欣赏各种文明,享受不同国家的产品和服务。
世界风云多变,让人民过上幸福日子的初心不改。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加大对薄弱环节、重点地区、困难群众的倾斜力度,努力让全体人民在高质量发展中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促进人民生活幸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千方百计增加百姓收入,只有收入增加了,才能提高消费;另一方面,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让百姓敢消费。政府、企业、居民各得其所,经济发展循环顺畅,社会运转安定和谐,中国经济才会一步一步迈上新的大台阶。
相关链接: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标杆和高质量发展示范者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力低碳美丽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