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实践新论】从中西比较的视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与优势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实践新论】从中西比较的视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与优势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12-01 09:3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力量,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答卷”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陆续在光明网推出系列理论评论文章和新媒体产品,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宝贵经验,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色和优势,读懂和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冯维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副秘书长)

  从文艺复兴发轫之时算起,自西方兴起的现代化进程已经700年了;从欧洲首批所谓现代国家的形成算起,已超过300年了;从把人类引向工业社会的工业革命算起,现代化发生也已经超过200年了。在漫长的数百年之中,西方所主导的人类现代化进程在加速积累现代化因素的同时,也在加速积累落后因素(即那些专制、迷信、腐败、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因素)。中国则在近代以来民族复兴进程中经过曲折而艰辛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新路,为全人类的现代化事业和前途命运提供了新的选择。

  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运动及其表现

  西方主导的现代化的两个主要表现,一是在世界范围内,宗主国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因素的积累和殖民地或欠发达国家的落后因素的积累同时增加;二是国家之内,处于剥削地位的阶级、族群、地区的现代化因素的积累和处于被剥削地位的阶级、族群、地区的落后因素的积累同时增加。

  前一个表现,早期体现于西方国家对殖民地直接的血腥掠夺和压榨。16世纪到19世纪,西班牙从拉美殖民地榨取了250万公斤黄金和1亿公斤白银;葡萄牙同期从巴西至少搜刮了价值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钻石,而其从巴西蔗糖业取得的利润比从开采金矿和金刚钻矿所得利润要大10倍。相伴而生的跨大西洋黑奴贸易,接踵而至的英法德等国对非洲、亚洲殖民地原材料的攫取和市场的宰割,直至20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入侵,都是一极积累现代化、一极积累贫穷落后的铁证。时至今日,这一国家间的“两极积累”现象仍然根深蒂固,真正能跨入现代化的非西方国家少之又少。按世界银行统计,1960年的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到2008年只有13个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其中多数是希腊、爱尔兰、以色列这样的西方成员,以及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小型经济体和个别资源富集国。

  后一个表现,早期体现于英国“圈地运动”、美国“西进运动”等国内统治剥削者对本国劳动阶级、印第安人等被统治被剥削者群体的压迫过程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评价的,“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随着全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这一最高阶段,尖锐的矛盾也促成了各国上层建筑的适应性调整,在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的同时,国家内部的两极上也容纳并积累起更大规模的现代化因素和落后因素。经济上,表现为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里揭示的发达国家之中财富和贫穷的积累:法国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总财富的62%,最贫穷的50%只占有4%;美国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美国总财富的72%而底层50%的人口只占有2%。政治上,表现为替大资本家或军工集团代言的党派和靠挑动底层民粹主义情绪来攫取权力的党派之间的否决政治大行其道。

  西方主导的现代化在创造了人类世界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之后也积患成疾,西方国家却囿于以往的成就而讳疾忌医,再不加诊治或将积重难返,这对全人类都将造成严峻挑战和冲击。

【实践新论】从中西比较的视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与优势

(漫画/张婷婷)

  中国式现代化的由来与动力

  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追寻,经历了从“中国‘被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跃迁。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现代化武装的西方列强打开国门,饱受欺凌的同时也见识了现代化的“威力”。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拯救民族危亡的办法。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直至新中国建立之后学习苏联模式,都是希望把已有的现代化的器物、制度乃至观念搬到中国,嫁接出中国的现代化枝叶及果实,然而却不同程度出现了南橘北枳的效果。

  走出“文革”浩劫的中国,终于开始重新开眼看世界。邓小平审慎评估了中国与先进国家生产力上的差距,将原本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调整为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即能达到发达国家在1970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的目标。后来,这个“中国式的现代化”被表述为“小康”。显然,这是根据中国当时国情提出的虽然略低但更加实事求是的一个现代化目标。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迸发出超出所有人预料的发展伟力。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较邓小平时期的设想大幅提前,中国式现代化也有了新的内涵。它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在中国的翻版或复制,更不是在成色或分量上打折扣的现代化,而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充分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出的一条祛除落后、不断前进、更为优越的道路。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新时代的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美国试图单独或纠集盟友,来打断甚至逆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挑战,这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总结为五个方面: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是诊治西方主导现代化沉珂痼疾的良方,是迫使寄生于西方主导现代化的既得利益集团要么自我革命、要么接受革命的猛药。

  “人口规模巨大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意味着打破少数国家、少数群体对现代化从观念界定、制度设定到成果占有的垄断,从根本上颠覆两个“两极积累”的机制,将全球现代化覆盖人口数量级由亿级提升至十亿级。其动力来自中国及“一带一路”共建国统一市场产生的共享式规模经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意味着打破资本控制的全球媒体帝国通过观念操控而制造的信息茧房,让更多人看到两个“两极积累”机制的弊端,寻找并迈向替代性的现代化路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阻止西方主导现代化的跨国资本将污染环节、垃圾等现代化的阴暗面向落后国家和区域肆意排放。“走和平发展道路”意味着对全球军工综合体过度甚至无度地直接占用和间接破坏全球生产性资源的强约束。归根结底,是把资本对人民的规训转换为人民对资本的驯化。

  迈向人类共同命运之路

  平心而论,西方主导现代化的“两极积累”对其中独占现代化好处的一极而言,也越来越不成其为值得高兴的事。正如套在橡皮筋两端越抻越远的鸡蛋,因蓄力的最终释放而彼此撞碎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届时占尽好处一方的机会损失甚至更多。

  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人民和平驯化资本、限制其无序扩张的一种方法。历史上,人民以农业驯化了植物,以畜牧业驯化了野兽,以选举和官僚制驯化了权力,现在到了为资本的无处安放的贪婪和野心建章立制的时候了。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方法是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即立足发轫于人类本源的统一性,把彼此间原拟用于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的相互设防的资源,转换为应对共同挑战、促进共同利益的规模收益,帮助人类整体和全面地从落后状态中超越出来,进入饱满充盈的现代化世界。

  以共同体观来看待人与人的关系,在东西方世界都有悠久而绵延的思想渊源。从《礼记·礼运》提出的“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的大同理想,到张载在《西铭》中精心设计的倡导爱人和一切物类的“民胞物与”的世界;从《圣经》上讲参与修建巴别塔的都是大洪水幸存者诺亚的子孙,到古罗马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把人类社会的同一性回溯到上帝创世的初心,再到雅斯贝斯把人类的团结一致视为历史的信仰和人性的条件;这些都反映了人类具备结成共同体的同一性基础。

  瞻望未来,只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上层建筑,才能鼓励和容纳全球范围内更加迅速的技术进步,并在此基础上突破跨国产业资本、媒体帝国或军工综合体的利益藩篱,克服存量趋于紧张的资源约束,生产出更大规模、可公平分享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把现代化水平不断推向新的高度,给全人类一个光明的前途。

 

  相关阅读:

  【实践新论】共同富裕及其实践议程

  【实践新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有“方”

  【实践新论】走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大路上

  【实践新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要义和显著优势

  【实践新论】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不断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实践新论】强化社会保障价值遵循,推进共同富裕

  【实践新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

  【实践新论】规范平台经济发展,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

  【实践新论】在新的历史高度更加清醒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实践新论】福利体系视野下的三种分配:通向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

  【实践新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实践新论】有效衔接,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实践新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要义与优势

  【实践新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社会基础

  【实践新论】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实践新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实践新论】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实践新论】以绿色铺就共同富裕之路的底色

  【实践新论】奋力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实践新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遵循

  【实践新论】提升财政对国家战略规划的支撑保障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