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王晓秋)为有效应对后疫情时期的涉华舆情,进一步加强我国话语应对。4月22日,外交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办“后疫情时期国际涉华舆情及应对策略”研讨会。会议以“后疫情时期国际舆论形式的‘变’与‘不变’”“国际舆情研判与应对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后疫情时期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路径”为主题,针对国际舆论现状提出可行性的应对办法。
外交学院副院长、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孙吉胜,中联部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王珂,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曲茹,北京第二外国语英语学院副院长、教授王磊,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喻国明,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倪建平,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志洲等3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孙吉胜从国际舆论的特点和应对思考两个方面出发,探讨了疫情大考之后的舆论状况以及后疫情时期国际舆论的主要特点,包括国际舆论中对疫情的讨论已经外溢到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一些国家的抗疫话语开始出现泛政治化和双重标准;国际舆情的博弈色彩增多,既涉及到对疫情的解释权,也涉及到理念和价值之争;国际舆论中的理性反思增多等等,同时针对国际舆情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喻国明以“当前中国国际传播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为题,强调国际传播要找到情感共振,在传播过程中拉近与宣传对象的关系认同。张志洲从“平视外交”与“让世界适应中国崛起”的舆情趋势及话语应对出发,从话语体系的角度对“平视外交”的内涵进行阐释,强调对外话语要成为软实力,对待国际舆论要分类回应,同时加强对中国制度和中国价值观的阐述,加大对中国实践的话语投入,提升国际话语权,从而努力向话语强国迈进。倪建平根据后疫情时期英欧对华意识形态形势的特点、影响和我因应措施,提出要根据舆情特点,加强中美两国的沟通。
与会专家从对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的话语内涵、对中国制度和中国价值观的话语投入出发,倡导加大与世界话语体系的融通,在国际交流中多强调共性,区别对待针对中国的质疑及批评,抓住主要矛盾,积极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