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胡敏
每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来年宏观经济政策的表述一向是经济界人士关注的重点,党中央确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直接影响着来年市场主体的投资策略和对产业布局的考量。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其中,保持宏观政策的“可持续性”“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都是最引人关注的“最新提法”,也引发经济界人士的多方面解读。
疫情时期的宏观政策有力有效,保住了就业保住了增长
即将过去的202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极其不平凡的一年,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经济运行的正常节奏,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不小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上下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夺取了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我们在有力有序遏制疫情蔓延的同时,在宏观政策方面采取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政策,用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业,多措并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稳住了经济基本盘,最终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经济正增长,而且经济增长好于预期。
为应对疫情对宏观经济冲击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今年两会在制定宏观政策时,基于近年来我们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态势已经连续几年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基础上,政策力度更大、政策手段更密集、政策覆盖面更广。
在积极财政政策上,采取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今年赤字率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发行特别国债。中央还创新性地建立了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要求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通过进一步下调增值税税率、减免中小微企业社保缴费率和延缓小微企业所得税缴纳等,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扩大消费和投资等。
在稳健货币政策上,着眼于货币工具的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增长,确定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强化商业银行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银行合理让利,实现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推动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便利获得贷款,同时鼓励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总之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积极推动利率持续下行,让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同时,继续把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综合运用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聚力支持稳就业。
这些富有针对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有力地纾解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比较好地实现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任务,在密集的宏观政策实施中,还运用改革开放的办法,促进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扩市场、稳增长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发挥后疫情时代宏观政策的最大效应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定了基调和方向,既体现了坚持稳中有进的工作总基调,又体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系统思维方法,其政策涵义是十分丰富的。
首先,在强调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后面增加“可持续性”“不急转弯”,是着眼于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的科学研判后作出的正确选择。当前,国际疫情形势演变仍然朴素迷离、十分复杂,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疫情的大流行对全球经济恢复还是一个极大的变数,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中国经济身在其中难以独善其身,因此,在国内宏观政策选择上必须继续做好对各种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的应对。同时,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从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看,尽管我们前11个月经济恢复态势良好,但从主要经济指标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等,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恢复态势,都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经济运行的正常态势。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也就是说,财政货币政策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不急转弯”就意味着宏观政策要有一个弹性空间。
其次,明年是我们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才能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后胜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和信心基础,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因此就需要强调“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时”和“度”就在于宏观政策的力度和节奏,政策的“进”要“进”得果断及时,政策的“退”也要“退”得平滑和留有余地。政策的“效”则是政策实施的落脚点,内含着宏观政策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党中央始终强调宏观政策要注重前瞻性、协同性、有效性,要重视预期管理,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着力于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这就要求政策制定上必须系统考量,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等。
再次,宏观政策实施也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在政策实施中要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认真研判了大力度地实施刺激性政策可能引发的政策后果。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处于下行态势,这一变化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的必然表现,周期性、总量性、结构性矛盾叠合又叠加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外部因素的冲击,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在促进发展和防范风险之间寻找到最佳结合点。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没有回避过强经济刺激政策可能产生的后遗症,明确提出,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要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要健全金融机构治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严厉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结合市场监管政策,还要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最后,宏观政策必须在新的形势下与时俱进地创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即将开启的“十四五”规划是我们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命题中必须也能够有所作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过往我们应对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五个规律性认识中,将“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作为化危为机的一个根本方法,也是“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出大机遇”的一条宝贵经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就是科学决策、平滑经济波动的重要内容,体现着现代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和水平。所以,后疫情时代的宏观政策必须既要适应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科学精准实施好宏观政策,做到相机选择、应时而变,发挥出政策的最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