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陶希东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要务。在餐饮浪费现象依然存在的今天,需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采取共建共治的综合治理策略。
一、“舌尖上的浪费”是一个多因素共同导致的社会治理问题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但不可忽视的是,国内存在触目惊心的餐饮浪费现象。2018年《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披露,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达38%,学生盒饭有1/3被扔掉。有研究表明,全国每年倒掉的浪费食物总量可养活约2.5亿人,折合粮食约800亿公斤,相当于我们粮食总产量的15%;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高达八百万吨和三百万吨。之所以造成如此惊人的餐饮浪费,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和劳动教育缺失,使得当今的大多数国人失去了对劳动和食物的敬畏感。如果将餐饮浪费现象分为“集体性浪费”和“个体性浪费”的话,个人或家庭浪费是一个很大比重。对个体而言,轻易地浪费来之不易的餐饮食品,核心因素是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式微或断裂,致使人们缺乏应有的德性,尤其是对劳动、大自然缺乏敬畏感。在城市化大潮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与传统的农村劳动越来越远,即便是现在农村的一些孩子,也几乎不需要下地干活了,并且无论城乡的孩子,在家也很少参与家务劳动了,过上来“买来就能吃”的生活,更不懂得劳动的艰辛和食物的来之不易。可见,制止餐饮浪费的根本还在于家庭教育的强化上。
制止餐饮浪费的法律和监管制度不健全。餐饮浪费既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法治问题。近年来,“光盘”、打包、小份菜、半份菜等正在成为餐饮消费的新风尚,餐饮浪费现象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没有实现根本性解决。主要原因是,尽管在我国国家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中均体现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精神,但这些规定比较分散,缺乏必要的约束措施和惩戒机制。一些部门性、社会性的倡议,对餐饮浪费者同样缺乏约束力,导致“有钱就任性”的不良餐饮习惯。从这一点看,英国在历史早期出台禁奢法的传统、法国在2016年推出《反食物浪费法》等举措,对我们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国人的“爱面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餐饮浪费行为。一些集体性餐饮浪费现象(如商务宴请、红白喜事宴席),更多的是中国人“爱面子”文化对餐饮、社交的影响所致。尤其是在广大农村的红白喜事宴席上,主办方订制菜肴的时候,不是以人为本,不考虑能否吃掉(10人的一桌,可能会上20个菜,远远超出一桌人的食量),而是以讲排场、争面子、讲攀比为主,唯恐客人对宴席菜品有怨言。这一文化基因既增加了主办者的经济负担,更加剧了餐饮食物的浪费。
二、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需要采取共建共治的综合策略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德治法治并举,政府、企业、社会共建共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法治社会建设等共融,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让每一个人学会尊重劳动,明白“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对食物心存敬畏感,是珍惜粮食、制止餐饮浪费的前提和基础。但凡有下地劳动经历甚至挨过饿的人,内心中就会有一道杜绝浪费的自然屏障。因此,加强全社会的劳动教育,增强人们对劳动和食物的敬畏感,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优秀传统,是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首要任务。笔者以为,当下的劳动教育要从家庭起步、从娃娃抓起,尤其要让没有机会接触农村生产劳动的城市家庭孩子,家长们要转变观念,担起责任,让孩子一定要参加和担当适度的家务劳动(如大学生家庭,在寒暑假期间,家长要求孩子参与或承担做饭任务),让孩子懂得劳动的艰辛、体验劳动的快乐,更懂得每顿饭的来之不易。这是全国家庭需要尽快补上的一课。如上海近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刚刚结束的这个暑假,不少孩子撸起袖子干起了家务,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要坚持下去。同时,要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爱惜粮食”“健康生活”“科学用餐”进餐厅、进社区、进村镇、进单位、进校园、进家庭,着力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在此过程中,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等单位或群体,要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带头作用,推动绿色、节约的餐饮文化形成风气。
在道德教育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建立健全制止餐饮浪费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是制止餐饮浪费的重要补充。现实表明,仅仅依靠道德力量,还是无法有效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尤其是一些浪费行为更严重的发达国家,法治就成为重要治理手段,如美国2019年推出《食品日期标签法案》,严格区分“最佳食用期限”和“保质期”,以整治家庭储存不当、过度囤积食物和保质期标签混乱的问题。法国在2016年推出的《反食物浪费法》规定超市不得丢弃接近“最佳食用日期”的未售出食物,但可以捐赠给慈善机构;超市可以从中获得所捐食物价值60%的税收减免。从这一点看,我国除了加强劳动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需要在现有法律体系基础上,整合集成,制定一部类似《反食物浪费法》的专门法律,依法明确职能部门、餐饮经营者、消费者等各方的法律责任,建立关于餐饮浪费行为的举报投诉、专项检查等制度机制,重点加强对商务宴请、婚丧嫁娶红白事等餐饮浪费行为的监管,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依法整治“舌尖上的浪费”。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发挥党和政府的作用外,更要发挥和调动市场企业、社会组织、社区民众的多元力量,尽快形成一套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餐饮类行业协会的作用,将“光盘行动”等要求纳入文明餐厅、放心餐厅、绿色餐厅评选指标体系,探索设立餐饮企业“红黑榜”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积极参与餐饮浪费行为治理,推动餐饮企业(超市)、慈善组织、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共治,探索“餐饮企业绿色积分”、“食物银行”等新模式,探索与食物节约行为挂钩的绿色餐饮企业税收减免办法,全面实现各类剩余食物的最优化再配置。例如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正在开展“开展餐饮行业绿色账户积分激励机制试点”细则的研究制定,旨在激发餐饮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热情。在社区层面,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居民自治等作用,切实杜绝社区单位、家庭的餐饮浪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