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12月28日,由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学术研究》杂志社、《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杂志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杂志社共同举办的“新中国70年:制度建设、国家认同与意识形态工作创新”高端论坛在广州举行。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南理工大学)主任章熙春出席论坛并作“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意识形态特性与治理策略”主题报告。立足广东区位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章熙春指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痛点”和“难点”主要表现在内容生产、传播手段、表现方式、话语方式、管理权力等五个方面。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意识形态治理,必须绷紧意识形态工作之“弦”、深化传播方式与手段改革、更新话语转换的理念和策略、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的权责分配。
开幕式上,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常务副主任陶韶菁对学校办学历史和中心发展历程、建设成果进行介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解丽霞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后,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单位、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国家认同构建的场域、逻辑与路径”“意识形态工作与国家治理的关系阐释及实践进路”等话题,进行研讨交流。
扭住制度建设之要:把我们的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
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副社长李小标认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清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生成的历史、理论、价值和实践“制度密码”。这是传承与转化相统一、坚持与发展相统一、自主与开放相统一、规划与探索相统一。
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历史演进,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话语建构过程体现了“从单一、多元到系统”等特点。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亓光探讨了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内在逻辑和实践抓手。他提出构建“制度优势-治理效能”的共轭性理论框架,并分析了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内在逻辑和着力点。
与会者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上下更大功夫,使我们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探索国家认同之道:党史国史这门必修课必须修好
南华大学教授彭建军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必然要求、推动学科理论创新的内在需求、回应社会现实的民意诉求,加快构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责任重要且必要。
云南大学副教授常轶军提出以现实生活中美好体验促进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一致性,提升人民获得感;以担当作为的真抓实干推动现实与梦想接近,提高人民满意度。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李海青教授阐释哲学视域中“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认为必须健全完善各领域民主制度机制、健全完善改革问题效果反馈机制。
与会者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党也即将迎来百年诞辰,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拿出意识形态工作创新之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陈锡喜认为,协调或处理常见的意识形态思维或话语的关系,必须回到马克思,明确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高山围绕意识形态优势与国家治理效能提升,充分阐明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永贵讨论了意识形态工作创新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就意识形态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影响展开阐述。他提出,面向新时代推进意识形态创新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握好整体性、人民性、时代性、世界性。
教育部社科中心研究员毛殊凡着重讲解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中,“为什么要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学术话语体系”“高校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在坚持正确意识形态导向上所呈现的问题”“高校学术话语体系中如何正确评判教学科研成果”等重要问题。
与会者表示,必须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崇瀚文、赵烁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