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李承福
师者,其初心与使命在于教书育人。而教书育人是心灵意识的感通,是建立在对师者学识、能力与品格的信任与敬重基础之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所以说:师德,师者教书育人之基。师德是教师素养的最基本方面,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期间的成长,还影响着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
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近些年来,我国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升,为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思想政治弱化、个人主义较重、育人意识淡薄、看重名利、治学不严、团队精神淡漠等等有违师德的现象不时在新媒体曝光,严重影响了教师形象。引领学校师德建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由之路。
一、以“九个坚持”为方向,把言传与身教统一到教育事业中
对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九个坚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这“九个坚持”,非常全面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领导保障、根本任务、战略优先、办学方向、办学基点、办学体系、教育改革、教育使命、基础工作,内涵非常丰富,是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新高度。全国所有教师必须以此为方向,练就教书育人过硬本领,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和带动学生,把言传与身教统一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伟大教育事业中。如此,教师才能做到“明道”“信道”“有道”“传道”,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四有好老师”要求,树立师德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师德建设提出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求,“要有理想信念”居于首位。教师自身若丧失理想信念,缺乏正确理论的学习,教学就会失去动力,教育就会迷失方向,唯有“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做到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才能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岗前培训、政治学习、报告讲座等多种渠道和多样形式,吸引教师参加师德教育活动,勤抓新进教师的师德教育。学校还要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带领作用,树立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理想,树立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
三、按“六要”要求,提升自我修养
2019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思政教师提出了“六要”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些要求,为解决当前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教师应当严格按照这“六要”要求,高标准完成自身建设,不断发挥自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要始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不断自觉提升自我修养,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四、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增强教师自我价值认同
良好师德的塑造与保持,不仅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要优化学校教育的制度建设,更要提升教师的自我认同感。
就社会来说,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就学校来说,一方面必须健全教师的考核、监督、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积极为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优化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感情投资,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学习、恋爱、婚姻、家庭、住房等问题,建立留人留心的新机制,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就教师个人来说,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身价值,把自我价值目标与学校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教师体验到“人民教师无上光荣”,“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加强师德修养变成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内化成为教师内在的德性自觉,进而促使其在师德师风上达到知行合一,“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