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曹润青
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亚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面对历史的沧桑巨变,亚洲的未来既关乎亚洲各个国家,又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全局。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与全球性挑战、风险不断加剧的局面下,亚洲应如何自处并面对世界,成为世人广泛关注的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指出,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展示了亚洲未来的美好前景,对继续推进亚洲各国共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总结亚洲文明,增强文明自信。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深厚的文明积淀正在并将继续为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和国家间平等友好相待提供强大支撑。在亚洲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先后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从宗教到哲学、从道德到法律、从文字到语言,从诗歌到绘画,从礼仪到节庆,亚洲文明表现出高度成熟又相互区别的文明形态,奠定了亚洲宽广深厚的文明根基。此后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虽然各自的文化、宗教、信仰不同,但是亚洲人民以各种方式广泛开展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延续并共同拓展亚洲文明。可以说,亚洲文明从它的起源开始到后续的漫长发展,在整体上呈现为一个多元多向、相互借鉴融合的发展过程,而这一文明发生演进的独特过程赋予了这片土地更加开阔与厚重的底色,成为支撑亚洲国家共同发展与团结合作的坚固基石。
展望亚洲未来,深化合作共识。人类通过构想未来而改变现在,对未来的不同设想影响着人们当下的思想观念和道路选择。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亚洲。和平安宁是亚洲国家发展的前提,安居乐业、普遍安全是亚洲人民最重要的福祉,没有了和平安宁,一切都会失去基础、沦为泡影;共同繁荣是亚洲国家发展的追求,只有经济繁荣、国家昌盛,人民生活需求得到普遍有效地满足;而开放融通则是维护亚洲和平安宁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式,亚洲各国虽然同处一块大陆,然而各国国情不同、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各异,各国只有在开放交流中增进共识,在求同存异中增强互信,才能在更大的视野中消除隔阂与搁置争议,共同促进并最终受益于亚洲整体的发展。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代表了亚洲人民最为基本与普遍的利益诉求,是亚洲人民的民心所向,在根本上将推动和塑造亚洲历史的发展。
立足亚洲当下,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总是从历史走向将来,而连接历史与将来的唯有现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文化交流互鉴的健康展开需要引导和规范,否则就会被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裹挟,以某个国家或某个文明的立场区分文化的强弱、敌我、亲疏、远近,从而最终造成人类的互相敌对与伤害。为此,从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及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出发,要做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需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四项主张各有侧重,又彼此涵容,形成了关于文明交流发展规律的有机整体。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强调了文明是多元与平等的,从哲学的存在论上明确了不同文明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有力质疑了个别文明中心论的狭隘立场;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从认识论的角度回答了如何看待不同文明的问题,强调应当以宽容和欣赏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反对文明冲突论的消极观点;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指出文明交流的方法在于打破壁垒、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则从文明交流的结果强调对不同文明的学习能够激化自身文明的活力,增添文明的发展动力。